当前位置:履职动态 >> 文章详情
郧西县:人大代表票决制让“民生清单”变“幸福账单”
清晨,阳光初照涧池乡。乡人大代表李定芳攥着记满村民诉求的笔记本,步履坚定地走进会议室——集镇该先修公路还是建生态停车场?这张选票的分量,在他心中重若千钧:“必须对得起乡亲们的期盼。”这生动的一幕,正是郧西县在16个乡镇推行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的缩影,更是全过程人民民主扎根乡土、让民生贴着民心的鲜活实践。
民意征集:从“政府列单”到“问需于民”
过去,民生项目往往由政府“列清单”,经常是“干部觉得该办”却难接群众“地气”的情况;如今,从项目征集到落地见效,每个环节都浸透着“民意”的温度。
随着《县人大常委会关于推行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工作的指导意见》的正式印发,标志着这项将民生决策权交给代表、让群众诉求主导实事方向的民主实践,在全县全面铺开。它打破了过去政府“单向定调”的模式,以人大代表为“桥梁”,让群众意愿真正成为民生决策的“指南针”。
涧池乡商户居民长期饱受“停车难”困扰,每逢集市,车辆无序堵塞交通,安全隐患重重。人大代表李定芳在走访中敏锐捕捉这一“痛点”,经代表小组提议,“集镇生态停车场项目”最终在票决中脱颖而出。无独有偶,羊尾镇居民念叨大半年的“农贸市场改造”诉求,也经代表之手郑重纳入票决清单。
群众的声音,就这样沿着代表的足迹,穿透壁垒,直抵决策核心。据统计,全县已收集群众意见超200条,经票决制筛选论证,62条急难愁盼问题被纳入项目清单、落地实施。
民主定音:从“听会举手”到“全程问效”
票决制的核心,是让人大代表从“会议旁听者”变身为民生项目的 “决策主角”,通过“征集—决策—执行—监督—评价”的闭环机制,确保民主决策的成果真正惠及群众。
人代会前一月,代表们带着笔记本扎进村组院落。在河夹镇张家湾村,老人们拉着代表说“要是有个养老院,我们养老就不愁了”;在景阳乡骡马店村,村民围着代表念叨“农贸市场太旧了,买东西不方便”……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诉求,被代表们一一记在本子里。
随后,代表们与乡镇干部围坐一堂,化身严谨的“项目筛选员”,通过追问“是否全村最急”“能否当年见效”等关键问题,进行多轮论证,一批既接“地气”又具可行性的候选项目被筛了出来。
“安置区雨水沟预算是多少?”“汉江尾水处理池能达标吗?”人代会现场,质询声此起彼伏。乡镇负责人直面回应,细节全程透明。最终,候选项目需在差额比例超过20%的竞争中,经无记名投票获得半数以上赞成票方能“突围”通过。正如李定芳代表在投票时所言:“这票不是随便画圈,是替乡亲们把日子过踏实的承诺。”
票决不是终点。项目启动后,代表化身 “监督员”,在工地一线发现 “涵管尺寸不够”“停车位划小了” 等问题,当即督促整改。今年以来,各乡镇人大主席团已针对民生实事项目组织30余次视察,推动解决工程质量、进度滞后等10余个问题。
年底人代会上,代表们又成了“阅卷人”。去年某镇饮水项目因水质不达标获 “基本满意”,乡政府立行立改,今年终获 “满意”。“做得好不好,群众说了算,代表履职心里更有数了。”郧西县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闭环机制确保民生投入精准用在“刀刃上”,实现了从“一决了之”到“闭环问效”的跨越。
治理共振:从“单向施政”到“共治成城”
人大代表票决制在郧西的深入实践,让基层民主可触可感,让治理合力持续凝聚。
“以前觉得‘办实事’是干部的事。没想到村头随口抱怨‘路窄错车危险’,真被记下了!”观音镇彭家湾村民老彭指着家门口拓宽的公路笑开了花:“看!路正从3.5米拓到4.5米,四公里长,破路重修。以后卖山货、娃上学,一脚油门安全又舒坦!我们抬脚就能沾光,好处实实在在!”在已经票决出的多个民生实事项目中,“道路提档升级”“人居环境改善”等项目,全是群众日常念叨的“刚需”。
随着人大代表票决制的推进,人大代表履职更有“底气”了。闭会期间收集民情、监督项目,群众有事愿意找代表说,纽带越系越紧。基层治理也形成“党委定方向、人大定项目、政府抓落实、代表来监督、群众齐参与” 的合力。如今,全县16个乡镇的人大代表票决制正有序推进,众多群众诉求已梳理成候选项目,将陆续完成票决、启动实施。
从“为民做主”到“由民做主”,郧西县人大以票决制让民主扎根泥土,让民生贴着民心。当每一件实事都贴着民心走,基层民主的根系便会越扎越深,持续滋养着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周勇、邓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