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履职动态 >> 文章详情

​竹山县擂鼓镇人大代表履职赋能基层社会治理提质增效

来源:湖北人大网   时间:2025-08-26 09:28   [收藏] [打印] [关闭]

近年来,竹山县擂鼓镇人大主席团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县委关于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部署要求,积极组织引导辖区内3名市人大代表、13名县人大代表和55名镇人大代表,紧紧围绕“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履职主线,探索构建“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履职矩阵,通过系统化、机制化的务实举措,有效延伸了治理链条,丰富了基层民主实践,为全县人大代表工作融入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擂鼓经验”。

一、深化“院坝协商”,激活村规民约内生动力

擂鼓镇人大将推动村规民约修订完善作为代表履职的重要切入点。以金岭村为试点,创新实践“群众提事—代表筛事—院坝议事—合力办事—公示评事”五步工作法,组织代表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家中,围绕移风易俗、环境整治、垃圾处理、红白事标准等民生关切,广泛听取民意、汇集民智。在8月19日晚卢家湾的院坝协商会上,60余名村民与代表、干部围坐一堂,就村规民约修订展开热烈讨论。针对村民王能春提出的房前屋后杂物堆放问题,镇人大代表师利红现场回应,详解已拟定的“门前三包”细则及“黑榜”监督机制。通过扎实走访127户村民,收集38条意见建议,最终形成5大类10条的新版村规民约,并获得村民代表一致通过,实现了“群众事、群众议、群众定”,使村规民约真正成为村民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

二、做实“道德评议”,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

为促进乡风文明,镇人大指导代表积极参与道德评议活动。联合村民理事会建立“红黄黑榜”动态管理机制,每月定期评议,公开褒扬先进、曝光陋习。“红榜”家庭享受政策倾斜,“黄榜”予以警示,“黑榜”重点帮教。在枣园村,这一机制有效激发了村民的荣辱感。村民张某因邻里纠纷被列入“黑榜”,经代表多次上门调解后主动道歉、化解矛盾。该村矛盾化解率显著提升至99%,基本实现了“小事不出院、大事不出村”。截至目前,全镇累计发布“红榜”35例、“黑榜”12例,代表们通过院坝会、广播等方式持续宣讲,引导群众自觉遵守村规民约,形成了“比学赶超”的文明新风尚。

三、打造“调解品牌”,筑牢社会稳定防线

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在矛盾纠纷调解中的独特作用。镇人大推动设立“事事顺说事室”,整合代表、调解员、老党员、乡贤等力量,采用“代表接单—联合调解—跟踪回访”模式,通过网格巡查、热线电话、群众反映等多渠道收集线索,快速响应化解邻里、土地、宅基等纠纷。县人大代表柯昌征在调解一起山林权属纠纷时,牵头组建“五老”调解团,查阅历史资料、实地勘界,最终促成双方和解。据统计,镇人大代表累计参与调解纠纷47起,成功化解43起,成功率达91.5%,成为基层社会治理中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四、创新“云端履职”,拓展法治宣传新阵地

顺应数字化趋势,擂鼓镇人大探索“互联网+履职”新模式。借助“金岭村网络问政直播间”平台,开设“代表说法・云端课堂”,组织代表化身主播,围绕防范电信诈骗、宅基地政策、交通补贴、购房优惠等热点,用家常话、本地案例解读政策法规,实时互动答疑。自7月以来,已开展直播普法10场,覆盖群众超万人次,政策知晓率提升至95%,打破了时空限制,提升了普法实效性与覆盖面。“人大代表既是监督员,更是服务员。”擂鼓镇人大主席柯昌征表示,通过体系化履职设计,代表们切实做到了察民情、聚民智、解民忧、强民意,推动了基层治理从被动处置向主动预防、精准服务转变。

擂鼓镇的实践表明,人大代表依法履职、有效融入基层治理,能够显著提升治理效能。其探索的“代表+”多元共治模式,实现了察民情、聚民智、解民忧、惠民生的有机统一。下一步,竹山县人大常委会将持续关注并系统总结擂鼓镇的创新实践与有效经验,在全县范围内进行推广,引导各级人大代表进一步深度融入基层治理体系,畅通民意反映渠道,拓展民主参与形式,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县域治理现代化持续注入人大动能、贡献人大智慧。(范委彬、李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