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履职动态 >> 文章详情

宜昌市夷陵区:“链”上发力服务民生

来源:湖北人大网   时间:2025-09-02 10:51   [收藏] [打印] [关闭]

从田间地头到企业车间,从老旧小区到美丽乡村,在宜昌市夷陵区,一场以人大代表为主角的履职实践正悄然改变着基层治理的面貌。“不光要‘身入’一线,更要‘心到’一线,推动问题真解决、群众得实惠。”夷陵区人大代表陈林这样说。

今年以来,夷陵区人大常委会以“聚力支点建设·代表行动”为契机,深化“5号见”选民联系机制,创新组建专业代表小组,打通了代表履职与服务民生之间的“最后一公里”。

“专”字筑基,代表小组有了“专家团”

“春茶减产、名优茶知名度低、销售渠道窄……”在邓村乡,茶农们向前来调研的专业代表小组倒起了“苦水”。很快,一场由人大代表“做媒”的约见会开始了。代表约见政府部门负责人,面对面抛出问题。没过多久,农技专家来了,电商直播培训也开进了村,精制茶更是走出了国门。茶农们感慨:“人大代表牵线,难题解决更快了!”

改变的背后,在于“人才链”的构建,这也是夷陵区人大常委会在代表履职专业化上的探索。区级层面,经济、社会、法治、环保等6个专业代表小组相继成立,一批行业专家、技术能手加入代表履职“尖兵连”。乡镇层面,17个特色小组也活跃起来,聚焦各自区域发展的突出问题。“代表不再‘单兵作战’,而是‘组团服务’,提出来的建议更专业,推动落实也更有力。”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赵长城介绍。

“5号见”搭桥,老百姓的话有人听、事有人办

每月5日,是夷陵区人大代表们雷打不动的“见面日”,也是民意需求链的起点。全区51个代表联络站(点)不仅覆盖乡镇,还延伸到了园区、村社。在这里,群众反映问题、代表收集建议、部门现场回应,形成“收集-交办-督办-反馈”的完整闭环。

“我们小区老年人多,能不能加装电梯?”“农村公交班次少,学生上学不方便……”一次次见面中,143条群众意见被梳理成老旧小区改造、交通出行、饮用水安全等38项重点议题,12个部门主要负责人被请进站,现场回应、限期办理。

“过去是‘你提我办’,有些事一拖就没下文。现在代表全程跟踪、部门限期反馈,老百姓真正看到了变化。”在黄花镇中岭村新启用的候车亭里,村民们难掩喜悦。

“夜话”“进站”,破解基层难题有新招

山区群众白天忙生产、晚上才有空?针对山区特点,夷陵创新推出“代表夜话”,利用晚上时间入户听意见、调纠纷,柔性延伸了治理链条。下堡坪乡通过这种方式成功化解多起山地林权争议;分乡镇针对农资购买成本高的问题,推出“集采集购”模式,为群众配送农资百余吨,节约成本超10万元。

面对跨部门、跨层级的复杂问题,“联合进站”机制发挥了作用。乐天溪镇唐家坝村推进美丽村湾建设,涉及土地、资金、规划等多个方面,区人大常委会牵头组织住建、财政、农业农村等部门联合进站,现场协调明确分工,推动项目快速启动。

监督“闭环”,让民意真正落地生根

确保民意落地生根,关键是形成坚实的成果转化链。人大代表建议不能“一提了之”,关键要看落实。夷陵区建立重点建议“领导领衔督办”机制,从农村公交通达、小区物业规范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入手,由区人大常委会领导牵头跟踪问效,推动一批“老难题”得到实质性进展。

与此同时,履职成果通过媒体平台“晒出来”“比一比”,代表履职积极性更高,群众获得感也更强。《环百里荒乡村振兴试验区“两山”转化议案》持续跟踪督办,推动80%农户融入产业链;民生实事票决、执法检查等做法被多家主流媒体报道,形成“群众盼、代表提、政府办、大家评”的良好氛围。

人大代表不只是一种荣誉,更是一份责任。让代表作用真正发挥在基层、见效在一线,是夷陵区人大工作的不变追求。如今在夷陵,代表“动”起来、民意“汇”起来、治理“实”起来,正在夷陵成为生动现实。(吴彩霞、徐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