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履职动态 >> 文章详情
丹江口市:让专业代表干专业的事
丹江口市人大常委会探索发挥代表专业作用新机制“内行人”议“专业事”,用代表专业之“长”,补群众需求之“短”。以发挥代表专业作用为切入点,打破惯有以地域划分的代表活动模式,探索搭建专业代表履职平台,创新开展专业代表活动,引导代表为高质量发展助力。
创新“三联”模式加深联系
生态环保、财政经济、文旅产业、法治建设、城建交通、农业产业、社会建设等各个领域专业代表各有所长,如果能够让其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抓好人大常委会联系代表和代表联系群众工作的基础上,丹江口市人大常委会进一步密切专门委员会与专业代表的联系,深化拓展“双联”为“三联”,充分发挥专业代表在开展监督、提出建议、联系群众等方面的优势作用,打破了人大代表选区界限,探索按领域、行业、业态等混合编组,成立生态环保、财政经济等7个专业代表小组,组建专家代表人才库,组织各专业代表小组到产业链代表联络站开展小组活动,围绕产业发展的难点问题,进行深度调研、把脉问诊、献计出力。比如,农业产业专业代表小组针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开展专题调研,与村民面对面交流,详细了解垃圾处理、污水治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形成高质量调研报告,提出建立长效管护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等意见建议,推动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法制建设专业代表小组通过参与法律法规实施情况检查、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广泛收集群众对法规制定修改的意见,为上级人大立法提供大量来自基层的“第一手材料”。在《十堰市燃气安全管理条例(草案)》征求意见时,小组组织代表深入社区、企业调研,收集整理意见建议,其中多条被采纳,有力推动本地法治进程。去年以来,全市共开展专业代表调研、视察、座谈等各类活动9次,代表提出改进提升工作的建议意见50余条,充分发挥了代表“专家库”“智囊团”的作用。
搭建专业代表履职平台
近年来,丹江口市人大常委会紧扣市委“高质量发展”部署要求,探索在专业、行业和产业链上建设代表联络站。按照产业引领、技术相通、资源共享的原则,把代表联络站建在既方便代表联系选民群众、又方便代表解决产业链问题的位置,结合产业链实际融入主题鲜明、务实管用的特色内容,组织同产业链相关人大代表轮流进站接待选民群众,倾听意见建议、汇集专业资讯、融合代表资源,以代表专业之“长”补群众需求之“短”。各乡镇也建立了专业代表小组,如六里坪镇由专门委员会组建汽车零部件专业小组和联络站,蒿坪发挥“专门委员会+专业人员”作用建设草莓产业代表联络站等,在草莓产业园内组建专项服务小组,聚焦草莓种苗繁育、标准化种植、品牌营销等产业链关键环节,开展技术培训23场次、对接电商平台5家,带动周边300余户农户实现亩均增收4000余元,形成了“联络站建在产业链上、代表作用发挥在产业链上、产业发展成效体现在群众增收上”的生动实践。
着力提高专业代表活动实效
人大代表来自不同区域、不同行业,如何更好地发挥代表专业特长,更好地提升代表履职实效?丹江口市人大常委会紧扣人大和“一府一委两院”工作的“结合点”、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关注点”、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专业代表活动,利用专业行业代表资源、信息、技术等各方面的优势,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2023年,生态环保专业代表小组全体成员在实地调研中发现,浪河支沟总磷、氨氮和高锰酸盐指数超标,代表小组积极对接中规院,协调市水利湖泊、生态环境等部门,依托人大代表做好问题收集、共性排查、摸底调研等,协助编制《浪河小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会同相关部门分析流域特征、找出现状症结、规划目标愿景,制定四大行动方案,为全面开展浪河小流域综合治理奠定基础、提供遵循。通过集中视察浪河污水处理厂尾水提标处理系统、浪河小流域(一期)项目建设等,对流域治理开展专项监督;围绕流域农治设施、污水处理厂、雨污管网等,开展有效监督;定期组织代表实地查看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管护等,督促限期整改;围绕农村生活污水“三灰两黑”全收集处理,改造圈舍125处、旱厕868个,建设垃圾回收屋16个,流域水生态逐步恢复生机。目前,浪河流域基本生态流量保证率100%,水质保持在Ⅱ类以上,水生态得到重建与恢复,水环境质量大幅提升,绘就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新画卷。并被评为2024年度湖北省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名单,为建设“清水绿岸、人水和谐”的美丽河湖注入人大力量。(戴隆浩 柯红磊 程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