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履职动态 >> 文章详情
郧西县土门镇人大代表以履职担当激活家竹村振兴动能
青瓦错落的传统古民居间,游客驻足打卡;波光粼粼的水产基地里,鱼苗跃动生长;绿意盎然的生态谷大棚中,蔬果茁壮生长——如今的郧西县土门镇家竹村,处处涌动着产业兴旺、人气升腾的蓬勃活力。这份喜人的蜕变,离不开土门镇人大代表们“沉下身子听民意、扑下实干促发展”的坚实身影。他们将代表职责深度融入家竹村建设的每一个环节,用实打实的行动,书写出乡村振兴的精彩“履职答卷”。
调研把脉,锚定家竹产业发展方向。“家竹村有‘中国传统村落’的宝贵底子,又紧邻县城、水源条件优良,必须把这些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优势!”这是土门镇人大代表们深入村巷田间、摸清村情民意后形成的共识。为找准家竹村的特色发展路径,代表们带着“民情台账”走遍全村8个村民小组,进农户家倾听群众“想发展什么”,到河边地头查看村里“能做什么”。经过反复梳理、多方探讨,最终明确“农文旅融合+特色种养”的发展思路,为家竹村绘制出清晰可行的产业蓝图。
在代表们的积极建言和推动下,家竹村的产业布局逐步从蓝图变为现实:鄂西北最大的名优水产亲本孵化基地顺利建成,镇人大主动对接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邀请黄永涛教授团队驻点指导,成功攻克地方特有鱼种大鳍鳠人工孵化技术,让基地成为区域水产种苗的重要“供给站”;同步推动中药材育苗基地建设,积极谋划争创中药材专业村,进一步拓宽特色种养产业版图;此外,还培育了竹子种植基地、菊花园等观光农业项目,让家竹村的产业发展“多点开花”,为后续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实干攻坚,护航家竹项目落地见效。“项目要落地,关键是让群众得实惠,我们必须盯紧每一个环节!”面对家竹村基础设施升级和产业项目推进过程中的各项任务,土门镇人大代表主动化身“宣传员”“监督员”,全力打通项目落地的“堵点”“难点”。
在推进“六无乡村”建设过程中,代表们走街串巷召开宣讲会,向村民详细解读政策意义,发放倡议书号召大家共同参与。在代表们的带动下,村民主动投身环境整治:125个旱厕拆除后实现复绿,300余个厕所完成升级改造,1000余米农业面源污染脱氮沟建成投用,全村污水实现全域收集处理。看着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代表们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为让古村落“亮起来”,方便村民夜间出行,代表们积极对接北京感恩基金会,成功推动“点亮乡村光明万家”项目落地,75盏新路灯不仅照亮了村民的出行路,更点亮了古村的夜晚,让传统村落更具烟火气;在民宿改造工作中,针对土地流转难题,代表们多次上门与村民沟通协调,耐心讲解政策红利,助力69套高标准民宿按照“修旧如旧”原则顺利建成,让传统民居摇身变成村民增收的“黄金载体”。
如今,家竹村已有130余名农户通过务工、土地流转实现稳定增收,村集体收入也随之稳步提升,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协作借力,拓宽家竹产业发展空间。“平谷有成熟的好经验、好技术,咱们要主动‘借梯登高’,为家竹村发展‘赋能’!”依托土门镇与北京平谷区大华山镇的对口协作机制,土门镇人大代表主动扛起“桥梁纽带”责任,积极将外界的优质资源引入家竹村。
代表们多次前往大华山镇考察学习,深入借鉴其特色产业发展经验:不仅学习平谷大桃“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成熟模式,用以优化家竹村特色种养产业组织方式,还积极争取平谷在农产品保鲜、种植技术等方面的专业指导,助力家竹村水产、中药材产业提质增效;同时,结合家竹村“中国传统村落”的独特优势,参考国内其他特色乡镇文旅融合发展思路,推动民宿配套设施升级,建成200平方米的宴会厅,让“住古村民宿、品农家菜”成为家竹村旅游的亮眼名片。在星河绿色生态谷项目推进中,代表们同样积极对接协作资源,推动项目融入智慧农业理念,着力为家竹村打造 “智慧农园+康养体验”新场景,让产业发展更具后劲、更富活力。
从家竹村的精彩“蝶变”到土门镇全域发展的“加速提质”,土门镇人大代表的履职轨迹,始终与全镇“融城发展、率先振兴”的目标同频共振。家竹村作为全镇“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城郊产业融合”的示范样本,其发展实践已成为全镇乡村振兴的“鲜活教材”;而人大代表们“沉一线、听民意、解难题、促发展”的履职担当,更成为推动土门镇从“区域中心镇”向“乡村振兴示范镇”跨越的重要力量。
下一步,土门镇人大将以家竹村实践为支点,持续深化代表履职机制,进一步推动产业提质与生态守护协同发展,不断汇聚“一村示范、全镇共进”的强大合力,为全镇乡村振兴行稳致远保驾护航。(徐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