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履职动态 >> 文章详情
襄阳市襄州区石桥镇人大代表田间地头践初心,多维发力绘就农业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农业是乡村振兴的根基,关乎粮食安全与农民福祉。今年以来,襄阳市襄州区石桥镇人大紧扣农业发展脉搏,组织区、镇两级人大代表下沉一线,深入田间地头听民声、进项目现场解难题,以“察民情、解民忧、促发展”为行动指南,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灌溉保障、秸秆综合利用等关键领域主动担当、积极作为,用实打实的履职成效,为全镇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人大动力”。
一、锚定项目建设,筑牢农业发展“硬根基”
(一)三级代表联动监督,按下高标准农田建设“加速键”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守护粮食安全的核心工程,也是石桥镇2025年度重点民生实事项目。为确保项目高质量推进,镇人大创新构建“三级代表联动、全程跟踪问效”监督机制,由市区镇三级人大代表、石桥镇党委书记康红波总牵头,成立专项监督小组,将监督贯穿项目规划、建设、验收全流程。
从地块选址合理性论证、土地流转方案合规性审核,到田埂修整平整度把控、灌溉设施配套完整性检查,康红波带领代表们定期深入黑龙社区、张营村、司岗村3个项目村,通过“实地查看+座谈交流+台账核查”的“组合拳”,精准发现施工进度滞后、工程质量细节疏漏等问题,并第一时间督促施工方整改。
截至目前,项目已顺利完成土地流转、田埂修整等基础工作,整体进度达80%,预计10月底前全面竣工。项目建成后,将新增高标准农田20000亩,惠及2447户农户,为当地发展规模化、机械化农业生产搭建起坚实平台。
(二)代表入户解疑动员,激活“小田并大田”效益“乘数级”
为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农民增收,今年以来,石桥镇全面推进“小田并大田”工作。镇人大代表主动扛起“政策宣传员”“群众动员员”双重职责,走进各村组、叩开农户门,用“拉家常”“算明白账”的方式,向群众细致解读政策优势,耐心解答疑问。
襄州区人大代表、石桥镇人大主席史文卓作为分管农业工作的负责人,带领代表们多次前往郭营村、柳营村等重点村推进工作。通过耐心解答土地确权、收益分配等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并积极协调并田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矛盾,彻底打消农户顾虑,引导群众主动参与。
在代表们的全力推动下,全镇“小田并大田”工作跑出“加速度”。今年上半年,全镇已完成并田面积100222.47亩,覆盖8830户农户,土地流转和互换工作同步推进,整体工作完成率达55%。并田后,土地利用效率和水资源利用效率同步提高,实现了农业生产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向丰收”,为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铺平道路。
二、聚焦急难愁盼,破解农业生产“关键题”
(一)调研把脉灌溉痛点,靶向解决用水难题
灌溉设施是农业生产的“生命线”。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石桥镇已构建起较为完善的灌溉体系,全镇现有9座水库、6条渠系、4条河流、447口堰塘、137眼机井、60座泵站,基本能满足农业生产用水需求。其中,机井、泵站等提水灌溉设施更是关键环节,对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保障农田灌溉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更全面摸清全镇提水灌溉设施的“家底”,今年4月28日,由襄州区人大代表、石桥镇人大主席史文卓带队,区、镇人大代表组建专题调研组,围绕机井、泵站建设运行情况开展深度调研。代表们先后实地走访李庄村、付加村等村的泵站、机井,查看设备运行状态,翻阅运行台账和管理协议,全面梳理设施老化、管护机制不全等问题。
针对发现的问题,调研组形成专题报告,并建议镇政府安排专项资金维修更新全镇泵站电机和泵体,制定详细的《泵站管护责任细则》。史文卓还牵头组织代表开展专项督查,每月定期查看整改进度。目前,各村已建立了完整的灌溉设施维护制度与台账,有问题的机井、泵站也正在有序维修,设备运行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二)代表冲锋抗旱一线,筑牢秋粮安全防线
今年5月份以来,石桥镇遭遇持续无有效降雨天气,高温叠加导致旱情快速蔓延,秋粮生长面临严峻威胁。面对“烤”验,镇人大迅速行动,组织代表们投身抗旱攻坚主战场。
一方面,代表们多方奔走、积极协调,最终筹措资金添置价值400万元的机井、水泵、变压器、水管、电线等抗旱设备;另一方面,代表们也主动参与镇政府“抗旱保卫战”,协助推行“节水为先、挖水开源、抽水提灌、管水护渠”的“四水工作法”,确保抗旱措施落地见效。襄州区人大代表、石桥镇农技专家薛德柱多次奔赴田间地头,指导农民们抽水、用水,科学统筹水资源。他通过群主会向村民们讲解“轮灌制度”,协调农户们轮流用水,化解了用水矛盾。同时,还指导农户采用“滴灌+覆膜”的方式,减少水资源浪费,提高灌溉效率。
在代表们的共同努力下,有效缓解了全镇5万多亩耕地的灌溉压力,今年秋粮作物长势良好,已进入丰收阶段。
三、发力绿色转型,探索农业生态“新路径”
(一)全员行动织密宣传网,筑牢秸秆禁烧“思想墙”
当前正是秸秆禁烧关键期,石桥镇作为全区农业大镇、粮食主产区,水稻种植面积达12万亩,每年的禁烧任务艰巨。今年以来,镇人大代表主动投身秸秆禁烧工作,化身“流动宣传员”。
镇人大代表们分组行动,走村入户发放《秸秆禁烧致农户一封信》2万余份,协助张贴禁烧标识、横幅200余条,实现所有村组宣传“无死角”。代表们还利用群众会、现场会,通过“算经济账、算生态账”的方式,向群众详细讲解秸秆焚烧的危害。襄州区人大代表、石桥镇农技专家薛德柱更是现身说法,利用专业知识向群众讲解焚烧秸秆的实际危害,并现场辟谣“焚烧秸秆去除病虫害”等论调。
截至目前,代表们共在38个村召开群众会宣讲秸秆禁烧70余次,覆盖群众7000余人,引导群众签订《秸秆禁烧承诺书》4000余份,形成了“不愿烧、不敢烧、不能烧”的浓厚氛围,为秸秆禁烧工作夯实群众基础。
(二)代表搭桥“牵线”引企,推动秸秆变“废”为“宝”
秸秆禁烧,关键在“疏堵结合”。镇人大代表在做好宣传引导的同时,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对接秸秆回收与综合利用企业,为秸秆“找好出路”。
从今年夏收开始,襄州区人大代表、石桥镇镇长汪志强多次带队与吉林秸庆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安徽秸木森建材科技有限公司等秸秆回收企业洽谈合作,推动秸秆多元利用,今年共摸底对接秸秆回收企业160余家。同时,领导组建了7个秸秆回收专班,专职负责秸秆回收工作的组织协调;组织全镇农机手培训10余次,确保秸秆收割、粉碎、运输等环节高效衔接。
今年入秋以来,石桥镇已回收玉米秸秆青储25000余亩,仅黑龙片区玉米青储就达1万余亩,秋季水稻秸秆离田面积已达3万余亩,真正实现“秸秆变废为宝、农民增收、生态受益”的多重效益。
从土地整合到抗旱保收,从秸秆禁烧到资源循环利用,襄阳市襄州区石桥镇人大代表始终坚守“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初心使命,在农业发展一线察民情、解民忧、办实事,用履职担当书写助力乡村振兴的“人大答卷”。下一步,襄阳市襄州区石桥镇人大将继续组织代表深耕农业发展一线,以更精准的监督、更务实的举措,破解农业生产痛点、难点问题,为乡村振兴、农业强镇建设贡献更多人大智慧和力量。(史文卓、郑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