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履职动态 >> 文章详情
“代表+调解”赋能基层治理——襄阳市襄州区黄集镇人大代表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径
近年来,黄集镇人大积极打造代表中心联络站,建立并完善“代表+调解”机制,探索人大代表参与基层社会双轨融合治理模式,人大代表充分发挥其植根基层的社会威望、贴近群众的天然优势以及各领域的专业特长,为化解各类纠纷提供专业可靠的意见建议。
校园设室解纷扰,四步调解显实效。区人大代表、黄集镇中心学校教师谭立恒充分发挥自身作为教育工作者深入基层、贴近群众且擅长沟通的独特优势,以校园为基点,创立“校园调解工作室”。精准洞察校园及青少年相关矛盾特点,总结出“先稳情绪、再理事实、借机育人、长效预防”的调解方法,成功化解了大量学生间、家校间乃至延伸出的家庭内部纠纷。调解过程注重心理疏导、换位思考和规则教育,有效防止了矛盾升级,维护了校园和谐稳定,赢得了家长的高度信赖。她还把在日常调解工作中发现的基层治理痛点,像家庭关系紧张、未成年人保护等问题,通过开展深入调研,形成了关于推进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家校医社”联动服务机制的建议,推动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为提升基层治理效能贡献了重要力量。今年以来,她已成功将各类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30余起,充分彰显了人大代表立足本职岗位、服务社会大众、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的履职担当。
刚柔并济暖民心,流动调解到田垠。区人大代表、黄集镇党委委员、镇派出所所长张恒小充分发挥其双重身份优势,立足人大代表的桥梁纽带作用与公安工作的专业性,针对基层矛盾的特点,张恒小将实践经验总结提炼为“三阶调解法”,即现场速调、专业精调、跟踪深调。依托黄集镇中心代表联络站,推出“1+3+N”警司访多元预防调处化解机制,充分发挥党建政治优势、公安及司法专业优势、群团组织及代表委员桥梁优势,实现了“一般的事情自己办、专业的事情专人办”。同时,巧妙融合公安执法的“刚性”与人民调解的“柔性”,配置流动调解车,组织派出所民辅警、司法所法律顾问、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成立代表委员调解队,走村入户,指导协助村居将矛盾排查化解工作延伸至田间地头,运用“警务日志+民情台账”工作法,分类记录群众诉求,确保各类矛盾纠纷100%在镇内解决。
黄集镇“代表+调解”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诠释了人大代表植根人民、服务人民的履职本质。他们将人大代表的桥梁纽带优势与自身专业领域特长深度融合,成功解锁了基层善治的新密码—“代表身份赢得信任,专业能力破解难题”。这不仅为维护一方和谐稳定贡献了坚实力量,更蹚出了一条人大代表深度融入基层社会治理、赋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路径,为新时代人大代表如何更有效地发挥作用、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了鲜活的“黄集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