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工作动态 >> 文章详情
湖北日报|武汉孝感随州三地府澴河流域保护条例同步提请审议 三市协同立法守护府澴河
府澴河是长江一级支流,自北向南流经随州、孝感、武汉三市,是全省16个二级流域片区之一。
11月26日,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报批法规《武汉市府澴河流域保护条例》《随州市府澴河流域保护条例》,以及修订后的《孝感市府澴河流域保护条例》。
这是在省人大常委会指导下,我省聚焦流域综合治理开展的又一重要区域协同立法,实现了府澴河流域保护由地市“独唱”迈向三市“协奏”,自此开启了三地共同立法保护府澴河流域工作的新局面。
府河安陆城区段碧水蓝天白云飘。(湖北日报通讯员 沈军 摄)
区域协作 一河共治
近年来,武汉、孝感、随州三地积极推进府澴河流域大保护,府澴河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流域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取得积极成效。
“流域综合治理突出整体协调性,‘分河而治’带来的流域管理难题较为突出,存在规划管控不适应发展变化实际、流域上下游协同保护的组织化程度不高、统筹协调和区域协作机制有待健全等问题,需要以系统观念和法治思维推进共同保护。”省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郑文金说。
在省人大常委会的统筹指导下,武汉、孝感、随州市人大常委会建立协同立法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和沟通协调机制,在调研、论证、起草、审议、修改等环节,三地共同商议、共同研究、联合攻关、共同推进,召开联席会议、联合开展表决前论证评估,寻求最大立法共识。
2020年,《孝感市府澴河流域保护条例》率先出台。此次协同立法,采取孝感市修订现行条例、武汉市和随州市新制定条例的形式,确保三地在条例主要制度安排上全面对接。
为更好发挥府澴河保护流域协调、区域联动的作用,三地条例均设置“区域协作”专章,明确三市建立机制构建、规划与标准协调、信息共享、联合执法、司法协作、应急管理、规章规范性文件协同、人大监督、生态补偿等协作机制,推动跨区域协作。
“将流域保护工作中的经验做法上升为法规规定,进而实现责任共担、机制共建、问题共解、资源共享、成果共用。”郑文金说。
重在保护 要在治理
“三地条例重在保护、要在治理,从规划与管控、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等方面着手,加强跨行政区域的协调配合、联防联控,形成上下游联动、干支流统筹、左右岸合力的治理格局。”郑文金说。
三地条例突出规划的指导和约束作用,规定府澴河流域建设项目、重要基础设施和产业布局的相关规划或者实施方案,应当符合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明确对府澴河流域国土空间实施分区、分类用途管制,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实施岸线分区管理与用途管制,严格控制岸线开发建设,促进岸线资源合理高效利用。
在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上,条例规定在府澴河流域组织实施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制定府澴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组织编制和实施河湖生态流量(水位)保障方案,严格生态流量泄放管理,制定府澴河流域洪涝、干旱以及突发公共水危机事件的水量应急调度预案,强化节约用水管理。
在水污染防治上,条例要求组织制定并实施府澴河流域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方案,定期组织开展排污口排查整治和监测溯源,建立黑臭水体治理完成后的长效管理机制,开展水体日常维护与监督管理。
在生态保护与修复措施上,条例实行自然恢复为主、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的系统治理,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工作,因地制宜制定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方案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采取水体治理、土地整治、植被恢复、动物保护等措施,组织开展府澴河流域湿地修复工作。
因地制宜 精准施策
随州市位于府澴河上游,全市86%的版图位于府澴河流域之内,担负着维护长江水生态、武汉孝感水安全的重要保障和重大联动空间重任。
随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甘国栋介绍,针对当地水资源相对缺乏实际,随州条例在“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一章规定加强水资源统一调度管理,实行用水总量控制,明确下泄流量和水量应急调度措施,强调提升水资源配置利用效率和水安全保障能力。
“作为上游,我们还围绕水污染防治这个重点,明确实行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严格实行流域上游生态环境保护,织密水生态环境安全防护网。”甘国栋说。
孝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先乔介绍,孝感市对原有条例进行修订,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补充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和畜禽、水产养殖污染防治等方面的规定。
武汉市地处府澴河下游,流域流经该市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区,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修复是武汉市府澴河流域保护工作的难点。
武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光菊介绍,武汉条例强化工业污染防治和控制农业面源污染,要求府澴河流域排放重点水污染物的工业项目应当进入开发区、工业园区等工业集聚区,工业集聚区配套建设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及管网,安装自动监测设备。要求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和农用薄膜,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和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推广使用有机肥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开展农业废弃物回收和集中处理等。
“此外,我们还注重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定了河道整治和建设、岸线的保护与修复、湿地的保护与修复相关标准,要求开展生态公益林、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等。”陈光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