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工作动态 >> 文章详情

法治护航碧水北送——十堰市立法守水护水纪实

来源:湖北人大网   时间:2025-08-12 15:26   [收藏] [打印] [关闭]

晨光中的丹江口水库波光粼粼,一艘监测船划开平静的水面——丹江口环境监测站水质室主任熊屹和同事们正熟练地提取水样。这样的场景,在十堰已重复了三千多个日夜。自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以来,作为核心水源区的十堰,用日复一日的坚守兑现着“守护一库碧水”的承诺。2024年8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湖北十堰丹江口库区环保志愿者的回信,让这份跨越十年的坚守传遍神州。

在这片肩负京津冀豫20多座城市供水重任的水域,法治与行动始终同频共振。2016年行使地方立法权后,十堰市人大常委会以6部地方性法规织密生态保护网,从水质监测到生态修复,从污染防控到系统治理,用最严密的制度为碧水北送筑牢屏障。当熊屹手中的水样映出朝阳的金色光芒时,那不仅是晨晖的倒影,更是一代十堰人用法治与担当铸就的生态答卷。

聚焦国之重任,以立法镌刻守水使命

丹江口水库79.5%的水域面积在十堰境内,1095平方公里的碧波是“华北水塔”的核心,累计向北方输送超720亿立方米“生命之水”,直接受益人口达1.14亿人。“守护一库碧水,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十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赵哲的话语掷地有声。近年来,市人大常委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南水北调的重要指示精神,将生态立法作为服务大局的“先手棋”,紧扣“守水护水”核心任务,先后制定《十堰市中心城区山体保护条例》《十堰市生态文明建设条例》《十堰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十堰市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条例》《十堰市恐龙地质遗迹保护条例》《十堰市绿松石资源保护条例》等6部地方性法规,共同串起“水源涵养、污染防治、生态修复、资源统筹”的全链条法治体系。

每一部法规的诞生,都是“问题导向”与“民生温度”的双向奔赴。立法调研时,常委会组成人员深入田间矿洞;条款打磨中,邀请村民、人大代表“挑刺”,将“乡音土话”转化为“法言法语”;表决前反复论证可操作性,确保“写在纸上”能“落在地上”。以《十堰市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条例》为例,其专门针对汉江流域和丹江口水库保护,禁止销售使用剧毒、高毒农药及混剂,明确禁养区范围;对畜禽养殖施行分类精细化管控,填补国家法规对散户监管的空白,同时推动激励政策普惠化,让专业户和散户均可享受扶持政策,调动各方积极性。

法治利剑出鞘,精准守护一库碧水

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法治的权威在于执行。6部法规出台以来,十堰市坚持“立法—普法—执法”一体推进,用“长牙带电”的制度守护一库碧水,交出沉甸甸的生态答卷。

山体修复见成效,水土保持更坚实。《十堰市中心城区山体保护条例》实施后,全市划定690余平方公里山体保护范围,为228座山体建立“电子档案”,对破损山体实行“清单化”修复。张湾区柏林镇3处采矿“伤疤”通过回填客土、种植本土树种变身“小微湿地”,“以前一下雨泥沙直排汉江,现在溪水都清亮了!”库边的王大姐说。条例实施前两年,全市完成山体修复23处,恢复植被18万平方米,水土流失率下降4.2个百分点。

扬尘防治有妙招,施工监管无死角。《十堰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将“智慧监管”融入执法全流程,重点施工项目安装TSP在线监测设备,PM10浓度超标时自动报警。丹江口库区环库公路改扩建时,围挡喷淋系统每2小时自动开启,运输车辆必须“洗三遍”才能出场。2024年以来,全市涉水问题投诉下降65%,十堰成为全国生态环境非现场监管执法试点唯一地级市,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5.6%,丹江口水库水质稳定在Ⅱ类以上并持续向好,“天空蓝”与“库水清”交相辉映。

绿松石资源保护,开发走向规范化。《十堰市绿松石资源保护条例》针对“乱挖滥采”乱象,划定禁采区、限采区,要求开采企业配套生态修复设施。云盖寺绿松石国家矿山公园既供参观历史遗迹,也可参与生态修复志愿服务;竹山县推进绿松石国有化、安全化、绿色化、品牌化发展,通过国企参股规范开采。“现在每挖一颗松石都要交生态修复基金,绿水青山才是最大‘宝藏’。”从事绿松石加工20年的王师傅说。

推动全民共治,让守水成为自觉行动

法治的温度,在于让每个人成为守护者。十堰市人大常委会坚持“立法为了人民、立法依靠人民”,通过法规宣传、典型示范、机制创新,推动“守水护水”从政府主导转向全民参与。

2024年,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全市8100多名各级人大代表,聚焦“一泓清水入库、一库碧水北送”任务,开展“清源”“洁厕”“净河”“美家”“润心”“兴业”六大行动,带动全市人民守护“首都水井”。“以前觉得护水是政府的事,现在《十堰市生态文明建设条例》规定公民有义务,咱老百姓也得搭把手!”丹江口市三官殿街道陈大姐的话,道出众多民间河长的心声。全市还有“小水滴”“河小青”等2300多支志愿服务队伍,320万人民常态开展垃圾捡拾、水面清漂等志愿活动。

法治的刚性,在于对违法行为零容忍。2023年9月,市城管执法委检查25个扬尘管控点位,对17个未落实“八个百分百”要求的点位移交处理;2024年,市农业农村局立案调查农业面源污染6起,下达整改通知书3份。“处罚不是目的,是要让所有人知道破坏生态就得付出代价!”市生态环境局负责人说。2024年,全市办结环境投诉235件次,整治隐患108个,查处违法行为202起,形成强大震慑。

法治的活力,在于制度创新持续赋能。《十堰市中心城区山体保护条例》确立“谁管理谁负责、谁开发谁修复、谁破坏谁治理”原则,引入公众监督条款;《十堰市生态文明建设条例》推动建立汉江流域跨界联防联治机制,与襄阳、神农架等地签订协议。“过去邻县排污管不了,现在联防联控半小时解决!”丹江口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大队负责人说,这些创新让法治“活”在基层。

续写守护篇章,以法治护航永续发展

站在丹江口大坝上,十堰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赵平感慨:“6部法规是十堰向全国人民交出的法治答卷,更是守护一库碧水的‘军令状’。”

如今的十堰,丹江口水库水质连续10年超国家Ⅱ类标准;森林面积2549.63万亩,覆盖率72.01%,林下经济年产值过百亿;生态旅游、绿色农业等产业蓬勃发展,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达2565.8亿元、增长6.5%,三产占比首超50%,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是新的起点。”赵哲表示,市人大常委会将持续完善生态立法,加强法规实施监督,推动全民守水护水。晨光中的丹江口库区,志愿者的红马甲格外醒目,这抹红是法治的底色,是生态的亮色,更是十堰人民守护碧水的初心与担当。(李明泉 刘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