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工作动态 >> 文章详情
宜昌市秭归县九畹溪镇基层立法联系点——小站点迸发大能量“立法民意直通车”跑出加速度
2024年以来,秭归县九畹溪镇基层立法联系点认真贯彻落实省人大常委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立法联系点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全省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会议精神,以打造“聚民意、汇民智,新时代基层立法联系点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基地”为抓手,持续推动“立法民意直通车”提速行稳,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基地成果不断巩固。
一、“一个机制”织密立法民意网。多措并举深化“155N”体制机制。一是优化“室”“站”设置,让直通车开到“游人”身边。将第四联络站调整至县域旅游服务节点,充分发挥其游客多、群体广的优势,同时借助九畹溪镇在县外流动党支部、商会等平台,充分吸纳外出人群意见建议,“立法民意直通车”触角实现地域大拓展。二是用好“四个渠道”,让直通车开到村民家门口。常态化开展线上二维码征集,并结合线下的调研座谈、走访入户和意见箱渠道,畅通立法民意“最后一公里”。三是强化信息员队伍建设,赋能直通车跑出“加速度”。及时调整信息员队伍,增加司法、中药材产业带头人等信息员8名,明晰职责;邀请法律方面专家开展培训2次,确保信息员能高效履职。2024年以来,联系点104名信息员通过“四个渠道”向农户、市场主体、人大代表、选民等群体广泛征集生态环境法典(草案)、代表法(修正草案)、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草案)、省燃气管理条例(草案)等18部法律法规草案修改意见建议239条。
开展妇女权益保障法实施办法的意见建议征集工作
二、“一个基地”写好立法后半篇文章。“四个着力”推动建设《湖北省促进茶产业发展条例》实施实践基地取得新成效。一是着力打造普法宣传教育基地。开展《条例》专题学习3次,11名信息员到茶园开展技术培训会20多场次,11个种茶村开展《条例》宣讲20余场次,发放《条例》宣传册1500余册,配合开展《条例》执行情况检查2次。二是着力打造生态茶园示范基地。落实《条例》要求,全面建设生态茶园,依托第三联络站带动作用,开展500亩示范茶园统防统治,示范推广丝绵茶加工创新技术10项,新增红茶、茶点等产品4个,有力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和茶农增收。三是着力打造社会化服务试点基地。成立茶叶社会化服务组织3个,8名立法点信息员积极投身服务,推动流转管护荒芜茶园100余亩,购置60万元茶叶色选设备1台并投入运营,机剪、机采等机械化作业率提升20%,服务茶园面积达4000多亩。四是着力打造丝绵茶文化品牌展示基地。丝绵茶“种子芯片”资源圃建成,拍摄秭归丝绵茶宣传片,丝绵贡茶文化廊道建设全面完成,《九畹丝绵茶制作技艺》入选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秭归丝绵茶”成功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召开促进茶产业发展条例实施实践基地建设工作座谈会
三、“一条主线”赋能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把握服务镇党委中心大局这条主线,抓好立法联系点工作与代表活动、法治宣传,中心工作、基层治理“四个融合”,积极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助推高质量发展。一是普法零距离。组织14名人大代表、信息员开展普法宣讲活动18场次,旁听巡回法庭审理民事纠纷案件2次,在第三联络站协助调处矛盾纠纷8起,信息员发挥“熟人作用”,以“情理+法理”协助推进诉源调解。二是共建树标杆。14名人大代表、信息员示范带动、主动参与清洁家园、抢险救灾、基层治理等工作,界垭村“五民”故事持续深化。三是项目加速度。10多名人大代表、信息员积极服务镇内“十宜高速”、百步溪水库等重大项目建设,投身征地拆迁协调工作,全力推动民生项目加速推进和全镇经济高质量发展。
信息员在九月红产区村落农户家中征集农业生产废弃物回收意见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