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监督动态 >> 文章详情
襄阳:人大监督“全链条”护航高水平对外开放
汉江潮涌催人进,风劲扬帆正当时。
作为国家“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和汉江流域中心城市,襄阳在新时代对外开放格局中承担着重要使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襄阳市人大常委会认真贯彻落实全会关于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的重要部署,以打造“全链条”监督体系为抓手,通过精准选题、深入调研、闭环督办,推动全市对外开放工作迈上新台阶,为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靶向监督:聚焦开放绘蓝图
在谋划2024年工作时,襄阳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吕义斌就明确指出,“对外开放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人大监督必须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推动市委决策部署落地见效。”明确要求要紧扣对外工作大局,立足职能定位,综合运用听取审议报告、视察调研等多种监督方式,打出监督“组合拳”。
2024年3月,襄阳市人大常委会召开全市对外友好交往工作专项调研部署会。“对外开放是襄阳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人大代表必须扛起监督责任,推动政策落地见效。”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绍玲的讲话为监督工作定下基调。调研组“三线并进”,由15名人大代表组成的3个专班,分别深入自贸片区、外向型企业、国际合作学校等点位,倾听基层声音,掌握第一手资料,为下一步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代表们累计走访企业21家,召开座谈会18场,收集意见建议186条。在东风进出口公司襄阳基地,代表们发现企业亟需跨境结算便利化支持;在襄阳技师学院,外籍教师反映涉外服务“一站式”窗口存在多头跑现象……这些鲜活素材为精准监督提供了数据支撑。
监督问效:闭环管理强落实
2024年6月25日,襄阳市人大常委会组织人大代表、政府相关部门召开全市对外友好交往工作情况座谈会,成为开放合作的“问诊台”。面对代表们“企业‘走出去’面临哪些瓶颈?”“如何更好地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疑问,外事、商务、发改、经信等15个市直部门负责人现场与代表们沟通答疑,针对调研发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法》宣传贯彻力度不足、开放型经济体系不够完善、友城交往深度不够等问题,要求市政府在专项报告中予以反馈,同步奏响调研、整改、提升“交响乐”。
8月份,襄阳市人大常委会专题审议市政府关于全市对外友好交往工作情况的报告,“如何进一步提高对外交往的法治化水平?”“怎样增强民间对外交往的深度和频度?”面对委员们的提问,列席会议的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负责人认真倾听、逐一回应。在此基础上,聚焦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对外交往法治化水平、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扩大民间对外交往成效等重点问题形成审议意见,转交市政府办理落实。
按照襄阳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意见办理反馈工作机制要求,2025年2月,襄阳市人大常委会听取了市政府对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的报告,并对落实情况进行了满意度测评,会后及时向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反馈,构建起“调研—报告—审议—交办—反馈—测评”的高质效闭环式监督。
制度赋能:开放生态渐成型
在襄阳市人大常委会的有力监督下,推动市政府进一步强化对外交往人才队伍建设、涉外法治建设,出台了全市涉外事件应急预案、《襄阳市外事接待管理暂行办法》;强化高能级开放平台建设,出台《关于支持襄阳综合保税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跨境电商提质跃升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为襄阳自贸片区(综保区)高质量运营夯实基础;加强了对重点企业实行“一企一策”专项培育,促进外向型经济高质量发展;组建襄阳国际传播中心,积极推出襄阳特色海外传播产品。同时,市财政安排对外开放专项资金320万元,用于保障襄阳市口岸开放运营;安排产业发展专项资金2200万元,支持企业抱团出海;拨付商务专项资金2470万元,用于自贸及综保专项资金、跨境电商发展专项资金。强化高能级开放平台建设,出台《关于支持襄阳综合保税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跨境电商提质跃升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为襄阳自贸片区(综保区)高质量运营夯实基础;组建襄阳国际传播中心,积极推出襄阳特色海外传播产品。目前,已与10个城市建立正式友好城市关系,与27个城市开展友好交往,为襄阳高水平对外开放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打造中西部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营造了良好外部环境。
如今的襄阳,通过人大有力监督,这座千年古城在新时代开放大潮中,正书写着“内陆腹地”变“开放前沿”的崭新篇章。(谭昌禄 张媚 隗强)
责任编辑:李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