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监督动态 >> 文章详情

荆门:发挥人大监督职能 助推文旅产业发展

来源:湖北人大网   时间:2025-04-09 09:28   [收藏] [打印] [关闭]

文旅产业是三次产业中后发的产业,是经济结构和消费转型的必然产物,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是全球范围内的朝阳产业。近年来,荆门市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主体作用,围绕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坚持靶向监督、有效监督、联动监督,为促进全市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了人大力量。

第一,靶向监督锚重点,绘就文旅融合“全图景”。推进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人大是监督者,也是参与者。荆门市人大常委会做到在参与中监督、在监督中支持,把推进全市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列为年度监督工作重点。近三年多次深入各县市区对文旅产业发展情况开展立法调研、执法检查和专项监督。

一是积极开展立法工作。把争取立法作为文旅产业发展和保护的有效手段,2021年12月荆门市实施《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办法在市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三次会议上通过,2021年12月湖北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批准。2022年5月荆门市实施《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办法正式施行,有力助推文旅产业的快带发展,非遗项目“儿茶上清丸”被纳入2024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明显陵文化旅游景区于去年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屈家岭遗址,1954年首次发掘,1955年、1956年、1989、2015年又相继进行四次考古发掘。屈家岭文化遗址公园,2024年3月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22年6月市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对荆门市屈家岭遗址保护条例草案修改稿进行了审议。会后,委托省地方立法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中南民族大学)对条例草案的合法性、合理性以及制度设计的可行性等进行全面评估。2023年1月荆门市屈家岭遗址保护条例施行,开创全省大遗址保护立法的先河,也成功推动屈家岭遗址公园入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遗址因内容丰富,价值重大,延续时间长,向世人展示了屈家岭文化作为我国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文化最杰出代表的兴盛和辉煌,加快了屈家岭农文旅产业的融合,有效激活了屈家岭经济新动能。荆门市十届人大四次会议上,京山市代表团提出关于制定《荆门市苏家垄遗址保护条例》的议案,并列入大会议案,目前已制发了《荆门市苏家垄遗址保护条例立法论证前期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立法论证工作领导小组,相关工作正在积极推进之中。今年8月份,拟提请市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进行一审。该条例一旦通过施行,我们将以人大力量为蓬勃发展的旅游城市文旅产业再注新活力。

二是开展执法检查。近三年,我们开展了荆门市实施《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办法、环境保护法、长江保护法、湿地保护法、湖北省汉江水环境保护条例等9个执法检查。为确保执法检查取得实效,探索制定了“五步检查法”,有力推动法律法规落实落地。一是全员学。执法检查前,汇编资料,邀请专家辅导,让执法检查组成员提前掌握相关法律法规,熟悉执法检查程序重点,提高执法检查组成员专业性和责任感。二是深入访。发布执法检查公告,面向社会收集问题线索。针对反馈的问题开展不打招呼、不用陪同的暗访,深入挖掘法律法规实施存在问题,确保检查有的放矢。三是全面查。采取重点检查、随机问卷调查、政府和部门自查、县市区人大委托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实现检查全覆盖。四是认真审。执法检查后,全面梳理问题建议,召开委员会全体会议讨论修改,力争起草全面、客观、真实的报告,为常委会高质量审议夯实基础。五是时时督。持续跟踪审议意见办理,实现检查有效“闭环”。如非遗执法检查结束后,我们针对目前非遗工作思想认识有待提高、专职人员匮乏、传承人才严重紧缺、保护经费明显不足等问题撰写审议意见送市政府和相关部门研究处理并加大督办力度,促使非遗薪火相传和创新发展。

三是助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推动全市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制定出台《荆门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并组织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对条例贯彻实施情况进行视察,对发现问题提出具体意见,督促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进行整改。与此同时,荆门市人大常委会结合打造“四个机关”目标,要求机关干部主动融入社区开展综合治理和城市品质提升等工作,积极参加环境整治等文明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用实际行动助力荆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以人大力量助推荆门文化旅游知名度的提升,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到荆门观光旅游,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打好环境基础。

第二,有效监督强调研,唱响文旅融合“交响曲”。在推进文旅振兴过程中,紧紧围绕市委中心工作,在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助推荆门文旅高质量发展中展现人大担当。综合运用人大代表“家站室”、人大代表履职服务平台、荆门人大网站等平台,拓宽监督渠道,整合监督力量,线上线下联动协作,充分发挥市县乡人大、各级代表植根基层、扎根群众的社情民意反映“微细胞”“微单元”主体作用,围绕市委中心工作有效开展监督。近三年来,共收到荆门市人大代表反映的涉及文旅方面道路硬化、环境保护、公共服务、旅游资源整合等游客和群众关心的建议38条,针对这些建议逐条加强督办,如2023年为做好全市乡村民宿高质量发展建议的督办,我们将其纳入年度工作重点开展考察调研,在常委会分管领导带领下赴安徽、江苏、江西等地学习考察乡村民宿发展经验。对荆门市民宿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结合考察和调研情况,提出针对性建议;2024年孔凡琴代表在人代会上提出的关于整合全市旅游资源的建议,我们将其纳入了重点建议进行督办,相关部门认真整改,推动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文旅产业融合发展问题。通过对代表建议进行督办,市政府强力推进《荆门运动休闲旅游城市建设总体策划》《荆门市乡村民宿产业发展规划》落地实施,重点开发了一批具有娱乐性、趣味性和知识性的旅游景点项目,加强与交通、农业农村等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

第三,联动监督齐发力,打造文旅融合“助推器”。近三年来,荆门市人大常委会发挥市县乡三级人大联动优势,组织部分常委会委员和部分人大代表以强化生态保护、严格环保监督为切入点开展专题视察。先后组织赴沙洋县五里铺镇,钟祥市客店镇南庄村、清平乐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幸福里温泉酒店项目、中华葛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东宝区马河镇沙滩河,漳河环库防汛公路建设等现场进行视察,听取了市文旅局工作情况汇报,召开座谈会,听取基层乡镇、各级人大代表和群众的意见建议,详细了解农村两污治理和乡村旅游开发工作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并积极推动建议落地落实,助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虽然荆门文旅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市委要求和群众期盼相比还有差距。下一步,荆门市人大常委会将继续聚焦荆门文旅事业发展,通过多举措监督发力,全面激活全市文旅融合发展一池春水,推动全市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陈景良 宋思伟)

责任编辑:李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