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监督动态 >> 文章详情
丹江口市:以高质量人大监督“守好一库碧水”
近年来,丹江口市人大常委会坚持把“守护一库碧水”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聚焦流域综合治理和美丽湖北建设等重点内容,以人大监督之力当好南水北调的忠诚“守井人”。
一、夯实“法治之本”,筑牢水质安全法治屏障
丹江口水库面积的43%,2313公里的库岸线在丹江口市。丹江口市人大常委会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水质安全保障工作指示精神,全面履行法定职责,以法治之力守护江河安澜。
一是坚持法治引领。根据市委“建设绿色低碳发展新水都”的决议,依法作出关于大力推动建设“绿色低碳发展新水都”的决定,推动融入十堰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的发展定位,使之成为全市人民的共同意志和自觉行动;审议批准《关于丹江口市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的决议》,使规划的实施有了“指挥棒”和“助推器”,为全市凝心聚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确保了市委重大决策部署落实落地。二是加强贯通监督。认真落实省委关于加强各类监督贯通协调的意见,协调行政执法与检察监督有效衔接,提升流域治理效能。依法监督和支持检察院开展公益诉讼检察工作,建立人大代表建议和生态公益诉讼检察建议双向衔接转化工作机制。强化与职能部门沟通协调,出台《关于支持检察机关充分发挥法律监督职能助力汉江流域综合治理的意见》,开展联合“巡河问水”60余次,立案监督4件,协调解决跨界治理难题,打造了多方参与、共治共享的司法保护新模式。三是织密司法防线。听取和审议环境资源审判工作专项报告,支持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公安机关通过设立生态检察官办公室,完善环境资源“三审合一”(环资类刑事、民事、行政案件归口一个法庭审理)模式,在基层法院框架内探索建立“法庭+基地+三区”(环资法庭,环资司法保护基地,增殖放流、补植复绿、野生动物放生区)的立体化生态环境司法保护体系,实行“河流湖泊警长(检察长)”等,强化对破坏环境犯罪的打击力度。2023年以来审结各类环资案件140件,补植复绿林地100余亩,增殖放流鱼苗50万余尾,依法守水护水能力迈向新台阶。
二、紧跟“发展之势”,推动监督工作提质增效
丹江口市人大常委会始终秉持“过程监督”理念,以“水”为主题,在“水”上做文章,综合运用执法检查、听取审议专项工作报告、专题调研、议案建议督办、多方联动等监督手段,形成监督叠加集成效应,着力打造全过程守水护水监督链条。目前全市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库区水质常年保持在Ⅱ类以上,供水水质达到I类标准,累计向北方调水超800亿立方米,为沿线26座大中城市200多个县(市、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水资源支撑。
(一)打好生态监督“组合拳”。一是构建联动工作机制。强化人大工作“一盘棋”意识,对标对表省、市人大工作部署,同题共答、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对贯彻实施环境保护法相关法律法规情况开展执法检查,并连续三年通过视察方式,对水源保护区整治、水质提升等开展跟踪监督,累计提出意见建议11条,推动完善饮用水水源保护机制。围绕水源保护这一重点,开展调研视察86场次,提出推进美丽河湖建设、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意见建议12条。对全市17座污水处理厂进行更新改造,城镇生活污水收集率达90%以上,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二是实行环境报告制度。明确报告主题、内容、方式和程序,连续七年对全市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开展监督。围绕水环境质量状况提出加大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力度、对浪河、官山河小流域综合治理等意见建议17条,通过审议意见面对面交办、清单式督办。浪河小流域综合治理实现对藻类水华的长效控制,并被确定为全省标杆流域。三是做实监督“全闭环”。聚焦基础设施短板,持续跟踪督办项目落地与资金使用。2024年,推动污水处理、生态修复项目纳入中央及省级专项资金支持范围,督促建立全过程绩效评价体系,确保每笔资金“精准滴灌”;指导市政府做好专项债项目储备,推动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管网更新等工程与城市发展规划有机衔接;在设施运维管理中,推动建立“专业排查—统一运维—严格考核”机制,统筹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入专业团队,强化日常监管与效果评估,确保设施稳定运行,从源头切断污染输入性风险。
(二)找准代表履职“发力点”。一是提升建议办理质效。紧盯关于加大官山河、浪河保护力度等代表建议的办理,听取和审议全市水利工作情况报告,加大督办力度,推进水质保护工作。二是深化代表专项行动。连续三年组织四级人大代表联动开展“守水护水”“护岸净水”等代表行动,让代表参与护水全流程。全市各级人大代表深入厂矿企业、畜禽养殖场、污水处理厂、河道等区域实地察看守水护水、环保工作情况,各类专项行动发现问题整改情况,积极投身水面清漂、值守巡查、“小水滴”服务等,收集意见建议368件,及时分层转办、督办落实,为全市守水护水贡献人大力量。三是区域联动强协作。丹江口市境内官山河、浪河、沙沟河、安乐河等,流域面积大、岸线长,涉及市域内不同的乡镇区划。丹江口市人大以小流域为基础,探索开展流域共治,协调相关镇(街办)人大主席团(工委)组建“清岸护水人大代表联盟”,跨区域组织开展守水护水宣传、视察、监督等代表活动。出台《关于组织开展小流域治理区域协同监督指导意见》,在沙沟河流域开展试点示范,形成联动活动、联席会议、信息互通、多领域联动、跟踪问效等五项机制,收集意见建议54条,现场解决12条,推进流域生态共建共保。
(三)凝聚共建共治“大合力”。一是严格落实责任。常委会领导先后担任官山河、浪河等市(县)级“河湖长”,按照每月例行巡查的方式,对发现的问题以函告形式交属地镇(街道)办理,真正落细落实河长制工作,推动河湖管理、保护与建设。二是搭建履职桥梁。依托全市“18个标准化代表之家+59个固定代表联络站+N个移动联络点”,围绕水资源保护、水库岸线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等开展主题接待选民活动,扎实开展“参与式”监督,推动基层“小单元”成为民主实践的“大舞台”。市级领导和镇(街道)负责人共132人次进联络站接待选民、代表435人次,收集到关于加大河道排口整治力度、提高河网水系生物多样性等意见建议45条,推动解决各类问题26个。三是探索监督路径。以2024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和京堰两地对口协作十周年为契机,与海淀区人大常委会联合开展“守护水源地·人大代表在行动”专项活动,共同发布《“守水护水、协同监督”守护水源地行动方案》,在建立区域合作联络机制、信息共享、生态补偿、监督落实等方面进行有益探索,在全省县级人大首创跨省异地协同监督机制,推动丹江口库区水生态环境保护协作向更宽领域拓展和更高水平迈进。
三、聚力“支点建设”,赋能绿色高质量发展
高水平保护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丹江口市人大常委会持续聚焦事关保护与发展的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问题,有效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作出关于批准《关于充分发挥人大职能作用服务支点建设的决议》,以重大事项决议决定助推绿色低碳发展落地见效。着力担当履职、为民履职,通过定期组织专业代表、相关部门负责人对重大政策、重大平台和重大项目推进情况开展视察,以水“兴业”,助推产业转型升级,为服务湖北加快建成支点贡献人大力量。
一是做活中国好水。聚力打造知名水企聚集地,先后成功签约引进绿色食品饮料类相关企业15家。农夫山泉等头部饮料企业先后在丹江口市投资兴建4家工厂,北京一轻食品(丹江口)产业园、本土水品牌“武当山水”饮料建成投产,华润怡宝天然饮用水生产基地项目、燕京啤酒产业园项目、马迭尔精酿啤酒等一批重点项目加快推进。截止2024年底,全市水经济相关产业实现产值180亿元,占GDP总量的40%。二是做大新质动能。前瞻布局新赛道,支持三鹄科技、中桥集团形成百亿产值的电子信息智能终端产业,水经济特色产业集群成功入选湖北省重点培育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名单。利用水库底层冷水资源优势,建设湖北省首个水冷大数据中心项目武当云谷大数据中心,每年可节约用电量8000万千瓦时,目前项目二期进展迅速,引领数据中心行业走向更加环保、高效的未来,为绿色低碳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三是做强水旅产业。依托“源头水”金字招牌,以“南水润北方·寻源丹江口”为主题,先后建成丹江口工程展览馆、移民纪念园、中国最美山水公路、夜游汉江等“网红”景点,做优做活水旅融合文章,努力将人大监督成果变为推动工作的实际效果。(戴隆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