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监督动态 >> 文章详情
从“挠痒痒”到“破坚冰”——房县人大专业代表小组的监督革命
盛夏时节,房县沙河乡火光村勤发富香菇大棚里一派繁忙景象。县人大代表、菌菇产业带头人杨火勤,正带领农业农村专业代表小组成员,查看菌棒培育湿度、灭菌流程和仓储条件,为菇农们传授经验、解疑答惑。这生动的一幕,正是房县人大常委会以专业代表小组为“利刃”,推动监督工作提质增效的缩影。
困境怎么破?专业小组应运而生
“讨论大气污染治理,代表们能指出‘天不蓝’,但具体是哪个环节、哪种污染物、如何精准施策?深度不够,监督就容易‘挠痒痒’,触及不到核心矛盾。”房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王玲直言人大监督工作中曾面临的痛点。
为打破这一困境,房县人大常委会大胆革新,紧密对接县域发展核心任务和专工委职能需求,组建了监察司法、财政经济、社会建设、教科文卫、农业农村5个专业代表小组,构建起“专工委+专业代表”高效联动新机制。遵循“小型、专业、高效”原则,经“代表自荐、专工委推荐、主任会议审定”三轮筛选,从全县1300余名四级人大代表中,精准锁定经济发展、社会建设等关键领域的63名行家里手,扩容建强人大代表“专业智库”,推动代表履职迈上“专业化、精准化”新台阶。
小组咋履职?攥指成拳显威力
专业小组,绝非“挂牌了事”,房县人大常委会通过建章立制,使其成为深钻研、真监督、求实效的硬平台。
在选题上,各小组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和县委中心工作,自主提出年度重点监督议题清单,经主任会议研究敲定,实现“靶向”选题。为弥补代表在特定专业领域的知识短板,常委会通过邀请专家举办专题讲座、开展典型案例深度研讨、组织外出交流学习等方式,为代表们“加油充电”,提升专业素养。在监督方式上,各专业小组灵活运用“明察”与“暗访”相结合、专题调研与专项评议相衔接、执法检查多种方式,实现“全天候”出击,让监督无处不在。
今年来,五大专业代表小组围绕“菌菇产业高质量发展”“司法案件评查”“企业融资难题”“校园食品安全”“养老服务提质”等议题,开展专题调研56次、专家讲座100余场、专项培训40场次,形成高质量调研报告20余篇,为推动问题解决提供了坚实的专业支撑和行动指南。
监督实不实?动真碰硬见真章
专业代表小组这把“利刃”是否真管用,关键看监督能否“见真章”、问题能否“真解决”。
房县人大常委会将监督发现的重点问题、核心建议,一律纳入“整改清单”,明确责任部门、整改目标和完成时限;各专工委室主动认领任务,全程跟踪督办,定期通报整改进度,用“清单”亮剑,用“督办”钉钉。对整改成效,由代表评议打分,并纳入相关考核体系。对于整改不力、推诿扯皮的,常委会视情启动专题询问、质询等刚性手段,以强有力的问责追责传导压力、倒逼落实。
通过闭环监督和刚性问责,房县取得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成效,县域校园食堂后厨操作可视化监控实现了全覆盖,让“舌尖上的安全”看得见、管得住、守得牢;打造了标准化菌菇生产基地5个,引进智能生产设备16台,为房县菌菇产业提档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针对企业融资难题提出的构建政银企对接平台、创新金融产品、完善信用担保体系等一揽子解决方案,得到县政府的高度认同并迅速落地实施。
从“外行看热闹”到“内行破门道”,从“发现问题”到“推动解决”,房县人大常委会以专业代表小组为支点,撬动了监督效能的整体跃升。下一步,常委会将继续深化这一创新实践,让“精准监督”的力量,更深地融入县域治理的肌理,为房县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加强劲的人大动能。(杨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