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监督动态 >> 文章详情

碧水北送处的法治守护者——丹江口市人大常委会创新法律监督工作纪实

来源:湖北人大网   时间:2025-08-13 11:22   [收藏] [打印] [关闭]

2025年7月30日,丹江口市十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现场气氛庄重。常委会组成人员先后听取审议了市法院上半年工作暨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工作报告、市检察院上半年工作暨检察建议落实情况报告。两份报告凝聚着这座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城市对法治建设的孜孜以求——湖北丹江口市人大常委会以守护“一库碧水”为使命,不断探索创新法律监督路径,为“一泓清水永续北上”构筑起坚实的法治屏障。

贯通协同:织密立体监督网络,凝聚守护合力

丹江口市人大常委会深刻认识到,守护“一库碧水”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打破监督壁垒,形成监督合力。在实践中,创造性构建了“人大监督+X”贯通协同模式,有效整合监督资源、提升监督效能。

巡察监督联动,同向发力促发展。建立“巡评联动”工作机制,实现市委巡察信息与人大监督选题的精准对接。例如,2023年,针对市委巡察反馈的“推进全域旅游深度不足”问题,市人大常委会同步启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及地方相关法规实施情况的专项执法检查。通过联动监督,有效推动了《丹江口市全域旅游总体规划》的制定和旅游奖励政策的完善,将绿色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新动能。

审计监督协同,闭环管理提质效。探索形成“代表点题、审计跟进、人大督办、结果运用”的闭环监督链条。2025年初,企业界人大代表集中反映涉企保证金清退难问题后,市人大财经委迅速将相关领域纳入年度审计重点建议目录。市审计局据此开展专项审计,查出并推动清退违规收取的保证金;审计整改结果同时作为市人大常委会开展预算审查监督和对相关部门履职评议的重要依据,监督“闭环”持续拧紧。

检察监督融合,“双向转化”显威力。2023年,丹江口市人大常委会与市检察院联合出台《人大代表建议与检察建议衔接转化工作办法》,打通了代表建议与公益诉讼检察建议高效转化的制度通道。针对代表提出的“校园周边食品安全及环境秩序整治”建议,市检察院依法启动公益诉讼诉前程序,发出检察建议,推动城管、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联合开展专项整治:规范商户经营438户,增设交通标志29处,抽检食品46批次。三年来,已有28件代表建议转化为公益诉讼线索,检察机关据此立案51件,起诉17人,形成了“1+1>2”的监督倍增效应,有效解决了诸多单靠一方力量难以推动的治理难题。

法治筑基:聚焦碧水安澜,筑牢生态屏障

丹江口市境内拥有丹江口水库43%的水域面积和2313公里库岸线,水质安全是核心生命线。市人大常委会将法治作为守护碧水的根本之策,全方位发力。

制度供给先行,规划引领法治化。积极配合上级人大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立法调研,依法开展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紧跟中央、省委、十堰市委关于绿色低碳发展的决策部署,市人大常委会依法作出《关于大力推动建设“绿色低碳发展新水都”的决定》,将水源涵养、污染防治、产业转型等七项核心任务纳入法治化轨道,为全市绿色发展提供根本遵循。同时,审议批准《丹江口市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明确小流域治理的法治路径和责任体系,使其成为指导全域水资源保护的“法治指挥棒”。

司法协作破壁,跨域治理破难题。为有效解决库区跨区域污染等“老大难”问题,市人大常委会积极推动促成了鄂豫陕三省环丹江口水库环境资源审判协作机制的建立。在市域内,指导市法院创新推行环境资源刑事、民事、行政案件“三审合一”归口审理模式,构建“法庭+基地+三区”(即环境资源审判法庭、司法保护<教育>基地,以及增殖放流区、补植复绿区、野生动物放生区)的立体化保护修复体系。三年来,审结环资案件140件,责令违法行为人补植复绿林地100余亩,增殖放流鱼苗50万余尾,让“环境有价、损害担责”的法治原则落到实处。

跨省联动创新,协同守护水源地。2024年,借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十周年契机,丹江口市人大常委会主动与北京市海淀区人大常委会签署《守水护水、协同监督守护水源地行动方案》,开创了全国县级人大跨省域协同监督水源地保护工作的先河。两地人大联合开展官山河(入库河流)污染源巡查监督,共同推动3座污水处理厂完成扩能改造,促使城镇污水收集处理率提升至90%以上,为构建“水源地——受水区”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人大智慧和方案。

民呼我应:监督落地有声,书写民生答卷

人大监督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回应人民关切、推动解决实际问题。丹江口市人大常委会创新监督方式,确保监督成果转化为惠民实效。

清单化精准督办,打通“最后一公里”。建立“问题清单→专项督办→二次审议→满意度测评→整改销号”的闭环监督机制。2022年,市人大常委会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审议意见被细化为33项具体问题清单。通过持续跟踪督办和“二次审议”,推动整治规范了大坝下游游泳场所,打通停滞多年的丹赵路小微产业园道路,园区活力倍增,助力全市营商环境评价跃居全省前十名助力全市营商环境跃居全省前十名。

“双测评”倒逼落实,提升办理质效。创新推行审议意见办理情况和代表建议办理情况“双满意度测评”机制。针对代表持续反映的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建设滞后问题,市人大常委会强化跟踪问效,推动相关部门倒排工期、加快进度,最终让残疾人实现了“家门口康复”的愿望;针对市民政局殡葬服务乱收费问题,通过督办和测评,一周内即清退违规收费7.06万元,迅速回应了群众关切。

实施项目化管理,赋能企业发展。将收集到的189件企业诉求纳入清单,实施项目化管理、责任化落实。国网丹江口供电公司主动为6家重点企业增容变压器,显著降低其用电成本;市自规局盘活闲置低效土地204亩,缓解项目落地难;公安、卫健等部门联动推行新生儿“出生一件事”四证联办,办理时限压缩70%……人大的监督压力正源源不断地转化为优化环境、促进发展的内生动力。

根植沃土:创新基层实践,打造治理样板

监督创新的活力在基层。丹江口市人大常委会将触角延伸至治理末梢,探索具有水源地特色的基层治理新路。

“两站融合”强基,激活治理末梢。在丹赵路街道茅腊坪村,一块“人大代表联络站”和“检察联络站”合署办公的牌子格外醒目。2024年3月,十堰市首个基层检察联络站在此挂牌,标志着“两站融合”新模式正式运行。人大代表与检察官信息互通、力量互补,在收集民意、化解矛盾、法律咨询、公益诉讼线索发现等方面发挥“1+1>2”的效能,打通了服务群众、法治保障的“最后一米”。

普法润心全覆盖,法治文化植乡土。市普法办创新“普法+护法”融合模式,沿汉江岸线精心打造综合性法治文化公园,在大明峰等景区设立“法律明白人”实践教学站。在“护蕾行动”中,116名法治副校长深入76所学校开展法治讲座230余场次;联合外卖平台,让美团骑手化身流动的“民法典宣传员”,使法治精神如春风化雨般浸润城乡每个角落。

代表扎根第一线,清岸护水当先锋。连续三年组织全国、省、十堰市、丹江口市四级人大代表开展“守水护水代表行动”。代表们深入厂矿企业、库区岸线、河流沟汊,实地察看、听取民意。针对发现的污水管网渗漏、部分区域直排等问题,推动实施17座乡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组建“清岸护水代表联盟”,在沙沟河流域开展协同监督试点,现场推动解决畜禽养殖污染、违规建筑等难题12件,成为库岸线上亮丽的法治风景线。

数字赋能提质效,监督触角再延伸。开发应用“码上反馈”监督系统,企业只需扫码即可匿名提交诉求建议。在2025年营商环境专项评议中,市人大暗访组通过扫码后台精准收集到企业反映集中的“用电成本高”“惠企政策兑现慢”等痛点,据此推动建立了涉企检查“每月一查”报备制度,企业迎检负担减轻30%,实现了监督方式的信息化、便捷化和精准化。同时,深入实施“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培养村级“法治带头人”1060名,他们深度参与村规民约制定(共215部)和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98.39%),成为乡村依法治理的骨干力量。

碧水长流映初心,法治护航担使命。夕阳余晖下,丹江口水库波光粼粼,“清岸护水代表联盟”的旗帜在库岸线上迎风招展,无声诉说着人大代表的担当。从首创代表建议与检察建议“双向转化”,到开创跨省协同守护水源地先河;从清单式督办解决189件企业诉求,到“两站融合”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五年来,丹江口市人大常委会以创新的勇气、法治的思维、务实的行动,生动诠释了“守护生命线”的深刻内涵与政治担当。在这片碧水之畔,人大监督的法治之光,正持续照亮“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壮阔征程,为南水北调国家战略工程贡献着坚实的基层法治力量。(潘相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