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监督动态 >> 文章详情
竹溪县:人大监督护航老旧小区蝶变
初秋的阳光温柔洒落,城关镇鼓楼社区翰林苑小区宛如一幅雅致画卷——新铺的沥青路面泛着柔和光泽,米黄色居民楼的外墙搭配深灰色的腰线,在绿树掩映下尽显清爽。很难想象,这里曾是坑洼土路遍布、墙皮斑驳脱落、下水道常年堵塞的“问题小区”,居民们的“心头病”积压多年。如今,一场不搞大拆大建的“微改造”,让溪城老旧小区悄然焕发新生。而这背后,离不开人大监督的精准发力与全程护航,从“堵心”到“舒心”、从“漏雨”到“安心”、从“冷清”到“热闹”,每一处变化都镌刻着人大为民履职的深深足迹。
管网改造有监督,解民忧暖人心
“以前下水道三天两头堵,污水漫溢时,走路都得踮着脚绕着走。现在地上再也没见过污水,用水顺顺当当,住着别提多舒心了!”翰林苑小区居民李宗彦的感慨,道出了管网改造带来的真切变化。这一改变,始于人大代表对民生痛点的敏锐捕捉。此前,人大代表在社区调研中,频繁收到居民关于“用水难、排水堵”的诉求,当即形成专项建议,推动相关部门将老旧小区管网改造纳入重点民生项目。
在改造过程中,人大并未“一交了之”,而是组建由人大代表参加的监督小组全程跟进。施工前,监督小组督促相关单位召开居民代表座谈会,从管网走向到井盖位置,每一处细节都要求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确保改造方案贴合居民需求;施工中,代表们多次实地巡查,对线缆梳理、管材更换等关键环节严格把关,发现问题当场提出整改要求,杜绝“走过场”“重形式”。正是在人大的有力监督下,翰林苑小区杂乱裸露的线缆被梳理得整整齐齐,锈蚀的供水管道全部换成耐腐蚀新管材,困扰居民多年的“用水排水难题”被一次性根治,真正实现了从“堵心”到“舒心”的转变。
房屋修缮强监督,固根基增信心
“改造前墙皮掉得一块一块,下雨天屋里渗水,墙壁都泡坏了。现在里里外外刷得干干净净,窗户做了密封,屋顶重新做了防水,住着踏实多了!”家住翰林苑小区顶楼的柯玉怀,指着窗外新做的窗套满脸欣慰。房屋漏水、墙体破损,曾是许多老旧小区顶楼居民的“烦心事”,也是人大监督关注的重点。
为推动问题彻底解决,竹溪县人大常委会组织代表深入多个老旧小区,通过实地查看、入户走访等方式,详细了解房屋破损情况,形成关于加强老旧小区房屋修缮质量监管的建议,明确要求施工单位选用环保耐候涂料、采用屋顶防水双层工艺,并建立质量追溯机制。同时,监督小组定期对修缮工程进行“回头看”,对照施工标准逐一核查外墙翻新、楼道扶手更换、破损台阶修补、无障碍坡道加装等工作,确保每一项改造都经得起时间检验。如今,漫步翰林苑小区,焕然一新的外墙、崭新的楼道扶手、平整的台阶,不仅让老房子有了“新筋骨”,更让居民的心里暖意融融,实现了从“漏雨”到“安心”的跨越。
便民设施严监督,聚人气促和谐
“以前想活动得跑到老远的公园,现在下楼就有健身场地,和老邻居聊着天就能锻炼,孩子们也有地方撒欢了!”在翰林苑小区健身角,居民张德兴一边摆弄健身器材,一边和邻居们畅快闲聊。这个集健身器材、休憩长椅、儿童游乐区于一体的健身角,成为小区改造的“点睛之笔”,而这离不开县人大常委会对“便民设施配套”的持续监督。
此前,人大代表在履职过程中发现,许多老旧小区缺乏休闲健身设施,居民休闲娱乐需求难以满足。针对这一问题,人大常委会积极推动相关部门将“完善便民设施”纳入老旧小区改造整体规划,明确要求根据小区规模、居民结构,合理规划健身区、停车位,加装电梯等。在监督推动下,翰林苑小区不仅建成了健身角,还完成了路面硬化、环境绿化,规划了停车位,部分单元加装了电梯。物业管理人员颜秀丽连连称赞:“改造后,居民们个个都满意!路面平整了,老人孩子出门不怕摔跤;健身器材添起来,邻里交流也多了。”
如今,在人大常委会监督的护航下,竹溪县城越来越多的老小区如翰林苑一般完成“蝶变”。截至目前,竹溪县已先后完成196个老旧小区改造,通过整修路面、更换管网、绿化环境、新增健身设施等一系列“微举措”,精准解决了居民生活中的“小毛病”,让曾经的老城区“旧貌换新颜”,在时光流转中始终保留着温暖的烟火气。
走在溪城的街头巷尾,平整的路面、整洁的楼宇、热闹的社区,共同勾勒出一幅靓丽的山城新图景。这图景里,有城市发展的温度与质感,更有百姓生活的幸福与满意。未来,竹溪县人大常委会将继续聚焦民生关切,以更有力的监督、更务实的举措,推动城市更新不断迈上新台阶,让更多居民共享发展成果,书写民生幸福新篇章。(张体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