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监督动态 >> 文章详情
竹溪县:做好“四字文章” 以有效监督谱写发展新篇
近年来,竹溪县人大常委会紧紧围绕县委中心工作和全县发展大局,始终将提升监督实效作为依法履职的重要抓手,通过不断深化“深、准、实、紧”四字工作法,切实增强监督刚性和实效,为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了人大力量。
调查研究突出“深”,夯实精准监督基础。竹溪县人大常委会坚持把深入调研作为开展一切监督工作的前提。一是选题求深。紧扣县委“绿色发展示范县”定位和“一城四地”建设目标以及人民群众关切的教育、医疗、养老等急难愁盼问题,精准选择乡村振兴、生态保护、教育均衡发展、就业创业、营商环境等具有人民群众高度关注的监督议题。二是调研走深。对每一项监督议题,采取“集中视察+分散走访”“座谈交流+入户访谈”相结合的方式,组织代表深入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社区网格,把情况摸清。2022年以来,累计开展专题调研20余次,收集原汁原味的民情民意300余条。三是研究钻深。建立调研成果集体研讨机制,对发现的问题层层剖析、溯源归因,先后形成有问题、有分析、有见解的高质量调研报告18篇,为县委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问题查找聚焦“准”,把脉监督关键环节。竹溪县人大常委会力求找准症结、精准发力。一方面,坚持事实认定精准。在开展营商环境专项监督时,不仅听取部门汇报,更深入67家企业一对一访谈,发放调查问卷420份,精准查找出行政审批、政策兑现等5类17个具体问题,所有问题均做到有事例、有数据、有法规依据。另一方面,推动责任界定精准。在督办老旧小区改造问题时,准确区分雨污管网分流、蛛网天线、管理机制等不同层面的责任归属,分别向住建、生态环境、水利、电信等部门“点对点”交办,确保监督有的放矢、责任落到人头。
意见建议立足“实”,提升监督建言效能。竹溪县人大常委会始终强调建议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一是坚持问题导向。在文旅融合发展专项审议中,针对提出的“景区联动不足”问题,直接建议“坚持规划引领、打造特色品牌、完善配套设施、推动融合提质、注重宣传推介”,已被政府采纳并组织实施,目前已取得明显成效。二是体现法治要求。在对《乡村振兴促进法》实施情况的执法检查中,依据法规条款指出“村庄规划编制滞后”等问题,提出的建议均于法有据、于规周延。三是突出可行可用。每一条审议意见都明确责任单位、建议措施和完成时限,近两年来提出的50余条审议意见,措施具体、可行性强,意见采纳率和问题解决率显著提升。
跟踪监督紧扣“紧”,形成闭环落实机制。竹溪县人大常委会以“钉钉子”精神抓好监督“后半篇文章”。一是清单化管理。建立审议意见督办清单制度,2022年以来,共发出监督工作摘要15期,明确整改要求,实行“销号制”管理。二是常态化跟踪。持续跟踪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针对安全生产、食品安全等民生问题开展复查督查8次,有效杜绝“纸上整改”。三是刚性化运用。将监督结果与任后监督等工作有机结合,对整改不力的部门启动专题询问,持续监督直至问题解决,真正实现了监督工作的闭环管理。
实践表明,做好“深、准、实、紧”四字文章,是提升基层人大监督效能的有效路径。竹溪县人大常委会将继续深化完善这一工作机制,推动监督工作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为奋力谱写竹溪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提供更加坚实的民主法治保障。(张体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