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监督动态 >> 文章详情
宜都市:以“人大之问”,增强监督“穿透力”
专题询问是人大法定监督权的一种外化载体,人大行使好这一监督权力,是党的主张、人民的期待、法律的要求、代表的愿望,也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体现。近年来,宜都市人大常委会不断探索完善专题询问方式方法,持续推动专题询问制度化、规范化、机制化,进一步增强了人大监督的刚性和实效。
在“准”上下实功,锚定核心关切
开展专题询问,选准、选好询问议题是首要环节,好的议题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包含“热点”。
近年来,宜都市人大常委会把选题重点聚焦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社会普遍关注和人民群众期待的问题,确保专题询问问题切合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人民群众所思所想所盼。一方面,利用“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收集当前反映强烈、急需解决的突出矛盾;另一方面,依托代表联络家站点广泛征求人大代表、基层群众的意见建议。每年梳理汇总后,通过主任会议讨论最终确定专题询问选题,让专题询问真正体现民主广泛性和民意回应性。
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市民对居住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涉及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的相关矛盾和问题也越来越多。2023年,近3万件“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中涉及物业管理方面的投诉较为集中;在“人大代表走访月”“人大代表接待日”“屋场会”“围楼夜话”等活动中,收集整理出反映强烈的物业管理共性问题有62项。2024年,宜都市人大常委会积极回应群众呼声,将询问议题确定为“全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情况”,让监督重点与群众关注点相契合、与发展需要相适应。
“对于今年专题询问的议题,我觉得选得特别好、特别准,目前的物业管理模式中存在停车难、费用不透明、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等一系列突出矛盾,整改迫在眉睫!”一次现场实地走访活动中,家住枝城镇西湖春天小区的张先生对人大常委会的工作表示了肯定。
从确定询问选题、扎实开展调研、细化询问问题、优化询问形式,再到强化询问效果,历经三个月时间,此次专题询问不仅解决了“垃圾随意堆放、路面坑洼不平、门禁围挡缺乏、车位严重不足”等一批突出问题,还从群众现实需要出发,推动了老旧小区加装电梯、“见缝插绿”建设口袋公园、贴心布局“小修小补”便民服务……不仅加快了城市更新优化的脚步,更加提高了老百姓的生活品质。

在“深”上出实招,摸清症结根源
优化营商环境是提振社会信心、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发展后劲的重要抓手。宜都市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职能作用,2022年、2023年连续两年通过专题询问监督手段,为宜都市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打通堵点、突破难点、提升亮点。
为了确保专题询问有内容、有效果、有质量,宜都市人大常委会把做深做实调查研究作为搞好专题询问的关键环节和有效途径。全市753名四级人大代表被混合划编为45个代表活动小组,围绕惠企政策落实、公平竞争秩序、优化公共服务等重点内容,以代表小组为单位,以45个代表联络站为载体,组织代表常态化走访调研市场主体,查找办事、经营、监管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全面了解真实情况,准确掌握第一手材料。
成立专题调研组,进企业、到部门、访群众,对全市经济运行和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情况进行调研。通过500多家企业问卷调查、216名市人大代表问卷测评、年度营商环境全省综合评价、相关部门座谈会、代表专题座谈会、“优化营商环境 三主联动 四级代表千企行”活动等多种方式广泛收集问题建议,做到情况明、底数清。
“代表们深入生产一线,不仅仅是做调查研究,还在收集问题建议的过程中,推动解决了鑫誉工贸有限公司缺少卫生及绿化管理、泰耀重工办理施工许可证政策不通等一批困难,得到企业主们的赞扬,对营商环境的优化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委员杨春介绍道。
深入细致、实实在在的调查研究,为专题询问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切入点,在此基础上,将征集到的问题建议梳理汇总,提请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讨论,最终确定了16个市场主体关注度高、社会反映强烈的问题作为专题询问问题,让询问者把准了问的方向,切实推动“人大之问”更加“有声、有色、有果”。
在“精”上求实效,问出责任担当
选准问题是专题询问的关键环节,关系到专题询问“专”的力度,“真问、敢问、会问”更是关系询问的实效。宜都市人大常委会紧扣“关键瓶颈、痛点和短板”,精细化设计询问环节,对问什么、怎么问、怎么改等进行反复论证和预测评估,通过层层筛选拟定问题清单,确保问题切中要害、责任主体明确、要求具体量化,避免无的放矢、泛泛而谈。
“对雅斯和家合润两家超市餐饮油烟扰民问题,市民反映强烈。请问市城管局,采取了哪些及时且有效的强制措施?效果评估如何?”
“2024年以来,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中反映化工园臭味扰民问题有171件,请问市高新园区管委会,你们在监管园区企业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截至6月上旬,我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仅76.2%,相比去年同期下降5.9%;PM2.5浓度较去年同期上升了11.1%,请问市生态环境分局,针对以上这些情况,其原因是什么,下一步将采取哪些有力措施?”
……
2025年6月5日,在全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专题询问会上,常委会委员和人大代表们开门见山、直指要害,一个个一针见血的辛辣提问接连抛出,这些问题涉及空气质量、建筑施工扬尘、道路扬尘、餐饮油烟污染、秸秆综合利用、化工园区废气排放、落后生产设备淘汰、高排放柴油货车淘汰等8个方面,精确到具体企业、具体项目、具体指标、具体时间节点、具体法规条款执行情况。对于职责交叉的问题,进行多层次、递进式追问。首先询问主管部门对该问题的认定和职责;其次追问联防联控机制下的具体协查责任方和执行效果;最后要求明确各自整改的牵头部门、时限要求和未完成的追责方式。层层剥茧,厘清责任边界,人大监督尽显“热辣滚烫”。
经过2个多小时的专题询问,聚焦全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大家深入研讨交流,思路越来越清晰,对“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更加充满信心。

在“督”上施实策,推动整改落地
开展专题询问,最终目的是推动改进工作,解决实际问题。宜都市人大常委会本届以来开展了4次专题询问,并把听取审议报告、进行询问、现场满意度测评这三种监督形式衔接结合起来,同时在专题询问之后持续跟踪监督整改落实情况,有效地把专题询问的成果转化为改进工作的成效。问、改、督一环套一环,人大监督的“闭环效应”真正凸显。
对常委会委员和人大代表在询问中提出的审议意见,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汇总后函送市人民政府研究落实,并要求在三个月内书面反馈整改落实情况。市人大常委会同时成立调研组进行跟踪督办,通过及时沟通、征求意见、听取汇报、现场调研等方式,督促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对专题询问审议意见认真整改,确保对答复承诺的问题一抓到底、落地见效。
为加强和改进监督质效,宜都市人大常委会不断丰富监督手段、提升监督能力。立足本市实情,制定《宜都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优化营商环境监督办法(试行)》,在全市选聘21名人大代表营商环境监督员,对全市营商环境进行常态化社会监督;根据代表所学专业和自身特长,组建财政经济、社会建设等7个专业代表小组,把“内行人”专业优势转化为人大监督优势;加强宣传报道,充分利用相关媒体,及时深入地对专题询问及相关工作开展全程跟踪报道,增加人大工作透明度,让群众主动参与和支持人大工作。
宜都市人大常委会的持续监督、靶向监督,有力推动政府不断改进工作、狠抓落实,有效促进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妥善解决。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服务精准化、便捷化、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工作成效凸显,为居民创造出更高品质的生活空间;餐饮油烟污染、建筑施工扬尘等问题得到有效治理,蓝天白云绘就美丽宜都幸福底色。
宜都市人大常委会“问前”做足功课,“问中”敢问真问,“问后”跟踪发力,专题询问“常问常新”,让地方人大监督工作跃然生色。(王美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