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工作动态 >> 文章详情
荆门:“聚力支点建设·建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代表行动解读观察
春潮涌动处,履职正当时。2025年3月,荆门市东宝化工循环产业园工业污水处理厂项目现场,人大代表们手持工程图纸与施工方逐项核对技术指标;钟祥市皇庄街道新落成的社区“共享公园”里,居民们散步谈笑间,人大代表已记录下三条环境优化建议……这些火热场景,是2025年荆门市人大常委会“聚力支点建设·建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代表行动从“规划图”迈向“实景画”的生动注脚。
2024年,荆门市人大常委会深入开展“聚力共同缔造·代表行动”活动,全市五级人大代表累计出动5520余人次,提出意见建议2340余条,推动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970余个,把实事办到了群众心坎上。在此基础上,该市2025年代表行动方案聚焦“精准监督、系统治理、长效赋能”三大维度再升级,为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贡献基层人大智慧。
策划背景:应势而谋的破题之道
面对“中部崛起”战略深化与地方产业转型带来的高质量发展新考题,2025年荆门市人大常委会代表行动以问题为导向、以改革为动力,将国家战略的宏大叙事转化为基层实践的精准落点。
2024年,荆门市人大常委会在围绕“无废城市”“清保行动”主题开展“小切口提升工程”推进代表行动的同时,高度关注党中央对湖北发展提出的更高定位、更高标准、更高要求,聚焦湖北省委“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战略部署,精准寻找功能定位,为2025年代表行动方案迭代升级谋定靶向坐标。
作为老工业城市,从磷石膏矿到锂电隔膜,从化工车间到载人飞艇,近年来荆门转型发展,正呈现出一条历史与现代交织、守正与创新并重的突围之路。荆门市代表行动方案紧扣今年湖北“新春第一会”提出的“七大战略”“七个力”,将“支点建设”细化为七大提升工程,推动省级战略在市域层面具象化。
根据方案,以“聚力支点建设·建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为主题,聚焦市委提出的“城市能级”“科技赋能”“现代服务业”“交通物流枢纽功能”“城乡统筹发展”“生态环境质量”“文旅产业”七大重点领域整体提升,今年荆门全市5200余名五级人大代表将围绕此核心任务开展履职活动。各县(市、区)统筹推进七项重点,也可结合实际选择1~2个切口精准发力,着力在“小问题”上下“大功夫”,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核心要义:系统集成的行动框架
2025年,荆门市人大常委会以问题为靶心、以系统为框架部署代表行动,推动治理模式从“单点突破”向“全域协同”跃迁。
代表行动方案构建起“目标—路径—机制”三位一体的行动体系:以“以重点突破推动整体提升 加快建成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为统领,以七大提升工程为骨架,以五大保障机制为支撑,形成了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完整闭环。
荆门资源禀赋丰厚、产业基础扎实、区位优势明显、发展空间广阔,发展条件比较优越、发展态势十分难得、发展机遇百年难逢。代表行动方案提出在七个关键领域重点发力,正是补齐短板弱项,整体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发展速度、发展质效、发展后劲的现实需要。市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在资源整合中的“黏合剂”作用,在产业、科技、服务、交通、城乡统筹、生态等关键领域寻求突破,以目标为导向,达成了战略维度的高度统一。
与此同时,方案充分重视细化任务颗粒度,如将“城乡统筹发展”拆解为“县域特色产业培育”“积极参与清洁家园行动”和“厕污垃”治理等具体目标;明确实施主体,以各级人大代表为主体,以县乡人大为主阵地,坚持上下联动、分层推进;丰富特色工作,深化“三进三访”活动,推进代表联络站提档升级,开展“局长进站”活动等。
在机制创新上,荆门市人大常委会为行动构建起“三全”工作机制下的全链条履职体系——
从选定突破重点及切口,到支持和保障代表依法高效履职,监督工作贯穿始终,实行全周期介入;
建立“代表+专家+群众”协同机制,切实发挥人大代表人民代言人、岗位先进、社会模范三重角色作用,实行全要素整合;
依托“线上+线下”双平台建设,打造全天候民意直通车,实现建议办理、项目进展等数据实时归集,实行全数据赋能。
实施保障:多维支撑的硬核护航
从组织架构到能力建设,从数字基建到制度供给,“四梁八柱”式保障体系为荆门市2025年代表行动实现助力支点建设的总体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组织保障方面,形成立体工作格局。成立由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挂帅的领导小组,设置6个专项督导组,主任会议成员与相关责任委室一道对县市区代表行动进行分片指导;制定《荆门市人大代表学习培训暂行办法》,全周期多形式提升代表履职能力,对五级代表全覆盖。
阵地保障方面,形成纵深履职网络。督促指导各县市区规范建设代表联络站226个、网上代表联络站110个、代表联系点89个,实现履职阵地向基层一线延伸;建设特色代表“云端履职”智慧平台,方便群众通过手机、网络等随时随地找得到人、说得上话、议得成事;设立24个基层观察点,建立“民情热力图”,智能识别高频诉求。
制度保障方面,形成闭环管理机制。坚持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代表制度、常委会领导集中走访全体市人大代表制度、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制度;探索完善市级国家机关联系人大代表工作机制,在全省率先探索制定《荆门市国家机关联系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办法》,强化人大常委会任命的国家机关领导人员走进代表联络站开展活动、接受监督;完善市人大代表活动经费管理使用制度,提高代表活动经费标准,健全履职补助制度;加强代表履职管理,制定代表履职考核办法,建立代表履职登记和评价制度,展现代表履职成效。
启示展望:代表履职的“荆门答卷”
从监督者到建设者,从建议者到推动者,荆门市人大常委会创新实施代表行动,既是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诠释,更是地方人大服务发展大局的破题之道。透过2025年的实践窗口,三重治理逻辑呼之欲出:
这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层实践。从工业园到社区,从生态流域到美丽乡村,群众的“金点子”正源源转化为发展的“金钥匙”,不仅提升了民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也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人民当家作主的深刻内涵。
这是治理现代化的创新探索。代表行动与发展战略环环相扣,履职活动与数字治理深度融合,不仅放大了靶向之策的准度和力度,催生出“云端监督”“数据问政”等新形态,也推动着代表能力建设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
这是高质量发展的长效赋能。近年来,围绕“发展”“改革”“绿色”“民生”四项靶心,荆门市人大常委会紧跟全市经济运行总体情况提出建议,紧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等改革目标开展专题调研,紧扣绿色发展理念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紧贴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等群众“身边事”推动问题解决。正如省人大代表、荆门市委书记胡亚波所言:“全市各级人大组织和人大代表要把心思和精力集中到高质量发展上来,把作为和担当体现到推动落实上来,一步一个脚印把美好愿景变成发展实景。”
当代表行动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当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荆门市正用生动实践诠释:新时代人大代表工作,既是民主政治的鲜活写照,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在这片涌动着创新激情的土地上,一幅“人民城市人民建”的壮美画卷正在挥毫泼墨。(高胜前、李蕾蕾、李小晴)
责任编辑:李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