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县级推进 >> 文章详情
襄阳市襄州区:代表合力铺就龚庄村产业致富路
襄阳市襄州区双沟镇人大根据区人大开展的“听听选民心里话 共同缔造幸福家”代表活动,结合当地实际,找准活动“小切口”,围绕产业发展“大方向”,积聚各级人大代表和群众的力量,推动村级产业发展壮大,发挥出产业链动效应,不仅增加了村集体收入,而且促进了农民增收,带动了产业致富“你我他”。
产业谋划“顺民意”
“我们村的地土质松散,村民一直以来都有种菜的习惯,我认为应该继续在蔬菜种植上深入发展。”在襄州区双沟镇梁咀龚庄村的共同缔造座谈会上,村民王凤娃说。
双沟镇梁咀龚庄村在2022年9月被确定为襄州区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试点村。为了规划共同缔造事项,包村的区、镇、村干部与人大代表召集村民一起开展“圆桌会”、“板凳会”,共商共议共同缔造事宜。
说到产业发展,村干部和村民门踊跃发言。市人大代表、区委书记刘明锋利用参加代表行动的机会认真听取大家的意见,在统一思想的基础上,将传统蔬菜种植产业确立为该村共同缔造产业发展方向,组织引领村民围绕蔬菜种植来拓展其他产业。
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郑同文多次深入龚庄开展调研,了解共同缔造事项进展情况,广泛收集人大代表和村民们在共同缔造中还有哪些想法。根据村里蔬菜种植情况,他与其他代表一起强化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引导帮着该村顺势谋划建设酱品厂,不断延展蔬菜种植产业链。目前,酱品厂主体工程已完工,正在收尾阶段。
目前,龚庄从整个产业谋划,到后续的产业拓展,都充分尊重了大多数村民的意见,做到了“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真正实现了“为民作主”向“由民作主”转变。
产业壮大“聚民力”
“村里蔬菜种植已成规模,大大小小的蔬菜大棚超过2000个,但从调查情况看,大棚还需提档升级,菜农种植技术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在共同缔造推进会上,龚庄村支部书记王晓世直言不讳。
为了改造大棚建设,提高蔬菜种植技术,市人大代表、区委书记刘明锋率该村群众代表先后前往山东省寿光市农业发展集团现代农业园区、黄冈市黄州区外岭村叶路洲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实地参观学习现代化智能大棚建造。龚庄村民们结合学习的先进经验,把原来的单一竹竿棚和钢管棚,升级为操作机械化、水肥一体化、通风自动化的智能化大棚。
在智能化蔬菜大棚建设上,有的村民主动流转出自己的土地,有的村民积极参与大棚建设,投工投劳不计报酬。镇人大代表王小伟主动参与大棚建设、产业路修建、污水管网铺设等建设工程,在他的带动下,村里有20多位村民主动投身到各项建设中,共同为村里的发展出工出力。
镇人大代表、供电所主任李旭,在走访龚庄村时了解到,新建设大棚低压线路不规范,导致喷灌设备不能正常使用,为此他主动带领供电所施工队,用半个多月的时间穿梭在大棚基地,规范架设1千米电线,安装65户电表,确保喷灌设备正常运转和用电安全。
截至目前,该村已新建成标准化现代化智能化蔬菜大棚42个,大大丰富了种植蔬菜品种,夯实了产业发展之基,铺就了共同幸福之路。
产业发展“暖民心”
虽然标准化现代代智能化的大棚建起来了,但由于农户种植的蔬菜都是分散式流入市场,自产自销,从而影响了蔬菜的种植效益。为此,市、镇人大代表深入分析、认真讨论,根据产业发展的需求,向村干部、村民们提出了建设蔬菜分拣中心的建议,以更好地服务蔬菜交易,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并帮助龚庄村先后筹措资金1100多万元,建成了保鲜区、仓储区、分拣区、净菜区、称重区和安全检测中心等功能齐全的分拣中心,助力产销高效对接,完善了“从田间到餐桌”供应链,既辐射带动了周边蔬菜产业的集中连片发展,也促进了当地村民就业增收、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实现了多方共赢。
看着村里不仅建好了蔬菜分拣中心,还新建了智能化蔬菜大棚,该村80后孙绍磊毅然决然放弃了在外打拼的事业,回到村里承包了30亩大棚,在他的带动下,42个新建的智能化大棚全部承包出去,种上各种时令蔬菜。
如今,在双沟镇龚庄村,一排排现代化智能化蔬菜大棚整齐的排列在村口的柏油路旁,对面就是新建的功能齐全的13000多平方的蔬菜分拣中心。每天早上,这里都是一派繁忙兴旺的景象,各种蔬菜经过包装、贴上标签从这里源源不断流入市区各大超市。
据统计,该村蔬菜种植户达180户,已建钢管蔬菜大棚3000多个,其中智能化大棚42个,种植面积2000多亩,村集体收入由原来的5万元增加到12万元,户平增收3万元。(襄州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责任编辑:刘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