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督查专报 >> 文章详情
“人大代表行动”督查专报(22)
建立“三个三”机制 戮力同心助脱贫
“聚力脱贫攻坚,人大代表在行动”活动开展以来,京山县委、县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将其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早部署、早行动、早落实,充分发挥了人大代表的监督促进、桥梁纽带、参与推动作用。
一、坚持“三个第一”,书记挂帅抓推进。一是第一时间研究部署。市人大动员会当晚,县委常委会专门学习省、市相关精神,要求明确时间节点,完善工作机制,抓紧组织实施;决定强化经费保障,拿出人大代表年度活动经费总额的40%作为活动专项经费,专款专用。随即召开动员会,活动全面铺开。二是第一责任书记领衔。成立由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周志红任组长,3名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协调、指导、组织活动开展。组建由书记领衔的6个督导组,联系督导各镇(区)。将活动纳入“四大家”领导班子成员“六个一”工作责任机制,实行周调度、月述职、月结账。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问题,实现整体联动、协同推进。三是第一现场扶贫帮困。6月30日晚,在参加完省党代会后,周志红召开“四大家”工作联席会,听取活动进展,要求所有县“四大家”领导代表带头参加所在代表小组活动,并于7月1日上午赶赴绿林镇墩岭代表活动小组走访慰问了8户贫困户。在县“四大家”领导代表的示范带动下,全县1231名“五级”代表迅速行动,实现了参与活动全覆盖,走访61个贫困村、15767户贫困户全覆盖。
二、搭建三个平台,依托主体抓联动。一是“一册”宣传凝共识。精心编发《“聚力脱贫攻坚,人大代表在行动”精准扶贫政策读本》、《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宣传100问》等2000多份,让每名代表都懂政策、明要求、知职责、能履职。代表深入贫困户宣传政策,解答150多个扶贫疑问,进一步让贫困群众知晓扶贫政策,克服“等、靠、要”思想,提振脱贫的信心和决心。二是“一群”沟通架桥梁。迅速组建四级京山人大脱贫攻坚工作交流微信和QQ群,向上汇报助力扶贫进展,向下指导各地开展活动,并及时发布各地工作情况。通过晒进度、传信息,形成了比、学、赶、超的氛围。目前,已通过工作群传达会议精神6次,部署工作21次,辅导业务70次,发布代表履职信息1500多条。三是“一卡”创新严督办。积极探索联通“钉钉卡”软件技术与助力脱贫攻坚的结合,3次运用“扶贫钉钉卡”在线视频抽查人大代表参与脱贫攻坚情况,督促代表真走访、真调研、真帮扶,杜绝了人大代表走访调研不实、工作作风不严等现象。
三、立足“三个精准”,分类施策抓帮扶。一是分组摸底,精准查找问题。按照“在哪里选举、安排到哪里”、“与领导干部扶贫联系点相结合”、“与代表所在单位和企业联系点相结合”和就近活动的原则,全县1231名代表分成78个代表活动小组,坚持问题导向,通过“七问七看”(问致贫原因、看有无出路,问政策落实、看是否到位,问脱贫路径、看是否对路,问产业发展、看是否稳固,问易地搬迁、看是否入住,问帮扶人员、看是否尽责,问实际困难、看能否帮扶)、填写调查问卷等方式,收集意见建议657条,涉及医疗救助、道路建设、扶贫贷款、干部作风、产业扶持、易地搬迁、扶贫资金使用等方面。二是分级交办,精准压实责任。县人大常委会对意见建议进行逐一甄别,按照“分类整理、分级交办、分层负责”的原则分别交办。属于市级以上职权范围的13条意见建议,上报市人大常委会处理;属于镇级职权范围的516条意见建议,由镇人大主席团交镇人民政府办理;属于县级职权范围的128条意见建议,组织县扶贫办等单位召开联席会议,按“政策问题、代表建议、调研报告”三类以文件形式进行交办。对“在市场行情波动情况下如何保持扶贫产业持续发展”、“如何帮助有精神障碍、肢体残疾、缺少劳动力的贫困户脱贫”、“易地搬迁的贫困户如何才能搬得出、住得进、稳得住”等焦点问题,要求责任单位实行清单化管理、销号制办结、面对面反馈,促进了相关问题的解决。三是分类帮扶,精准借智聚力。各级代表充分发挥智力、行业、资源优势,力所能及为贫困镇、贫困村、贫困户帮技术、扶资金、出点子、促就业,着力提升造血能力,增强内生动力。领导代表着重从引资金、争项目、扶产业、帮政策上着力,争取易地搬迁资金1.94亿元,中央、省、市、县各类扶贫专项资金1850万元;公务员代表着重从医卫服务、文化下乡、法律援助、就业培训、岗位提供、科技咨询上着力,开展各类活动126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代表着重从产业帮扶带动上着力,帮助流转土地1356亩,吸纳务工贫困人口6560人,产业入股2256人;企业家代表着重从资金及就业帮扶上着力,捐助资金80.44万元,提供就业岗位409个,带动735户贫困户增收。
(京山县人大常委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