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相关报道 >> 文章详情
速测难保安全,农残检测待硬件升级
“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催长激素、催熟剂、保鲜剂…这些都有可能危害蔬菜安全。使用速测仪对蔬菜进行检测,能够初步了解蔬菜是否存在氨基甲酸酯类和有机磷类等农药超标情况。”6月19日,“农产品质量安全荆楚行”采访团在天门街头观看了农残速测演示,天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局化验主任熊真一边对蔬菜进行取样,一边告诉记者,“但是,通过速测的蔬菜也不能一定保证安全,速测仪只能从定性的角度知道农产品是否存在超标情况,并且准确率只有80%”。
据悉,蔬菜从田间地头,需要经过“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两道关卡。“ 产地准出”实施单位主要是生产基地种植规模连片的初级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协会或基地乡镇。“市场准入”主要针对超市和蔬菜批发市场,采取强制抽检、自检和委托检测“三管”齐下。 2009年以来,我省开始启动蔬菜质量安全流动监督检测工作,流动检测车定期或不定期到批发市场、菜市场、生鲜超市进行巡查。但不管是“准出”、“准入”还是流动检测,主要都是依靠速测手段。
“仪器不够先进,是我省蔬菜农残检测普遍存在等问题。”省农业厅农安办主任王盛桥说,“速测只能知道蔬菜是否存在农残超标情况,但不能测出哪些物质超标或者具体超标了多少。目前,只有县市一级配备了能够准确检测的定量检测仪,我们规划在今后几年逐步加大投入,完善乡镇检测所定量检测仪的配备。”
王盛桥介绍,目前县镇配备的定量检测仪共有四台,分别用于检测农药、重金属、禁止使用的其他物质(如“瘦肉精”等)和检测重金属的荧光电子检测仪。“速测只是初级阶段的过渡手段,以后定量检测将会逐步普及,但这有个过程,因为一台速测仪价格在一万元以内,而定量检测仪价格都在20万元以上,全省上千个乡镇,财政没办法一次性投入那么多经费,但我们会尽可能缩短这个过程。目前的规划是,今后几年对每个乡镇投入至少50万元配备定量检测仪,省财政至少投入35万元,其余15万元由县财政补齐。”(杨康、陈宓夷、徐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