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代表声音 >> 文章详情
杨祉刚:用匠心焊接青春梦想,用实力演绎精彩人生
“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成为不少有志青年载梦启航、奋力前行的力量源泉。
2019—2020年,湖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湖北省广播电视局、共青团湖北省委组织开展“湖北工匠杯”优秀技能人才微电影(微视频)大赛。其中一部荣获优秀奖的微电影作品《无梦想 不青春》,讲述的就是一个为梦想而奋斗的故事。这部微电影的主人翁就是从农民工成长为高级技工的神龙汽车公司钣金工杨祉刚。
冲锋在前,下沉复工复产一线
随着武汉按下复工复产的“加速键”,短暂沉寂的汽车市场也开始回暖。
4月初,为了确保神龙公司武汉工厂如期完成生产目标,杨祉刚主动请缨回到生产一线,支援悬点焊岗位。此时距离他上一次拿起焊钳,已经过了11年,但杨祉刚的操作丝毫没有生疏。返岗复工的第一天,他娴熟地移动焊钳,伴随着飞溅的焊花,才几十秒钟,一块车身侧围内板就焊好了。
杨祉刚总爱挂在嘴边一句话是:“别人不愿意干的,我来干;大家都能干的,我先干。”
农民工也有大梦想
杨祉刚出生于湖北随州的一个农民家庭,高中毕业后应征入伍。五年的部队生活,让他锻炼出强健的体魄,也磨练出坚强的意志。
1995年春节,杨祉刚进入新兵连
1999年,杨祉刚退伍回家,务过农也打过工,但他总感觉这些职业并不是他想要追寻的梦想。直到2003年,通过神龙汽车有限公司的应聘考试,他成为一名技术工人。
杨祉刚回忆,当时进入神龙汽车公司的时候,签订的只是为期半年的劳务合同,转为正式员工的机会非常渺茫,很多一起进来的同事都不抱希望。然而他心里只有一个想法:学好技术、苦练内功,自然能够等到转正的机会。
然而,学好技术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进公司,杨祉刚就被分配到悬点焊工位。一把焊钳的重量有100多斤,需要不停的平移、托举、翻转,即便有平衡器支撑也得耗费不少体力。更何况,这个工位每天要焊的零件超过280个,每个零件的焊点多达25个,连续工作9到10个小时,一天下来腰酸背痛,连手指都握不拢。
身体劳累尚在其次,让杨祉刚苦恼的是业务不熟练,跟不上流水线的生产速度。为此,他利用休息时间不断操作练习,与同事交流心得,向前辈虚心求教。短短一周时间,杨祉刚不仅能轻松自如操控焊钳,还能与大家分享自己的练习心得和技巧。
既要学好技术,也要掌握原理
熟练掌握悬点焊技巧之后,杨祉刚又向最难的MAG焊(惰性气体保护焊)发起挑战。
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MAG焊是一件苦差事。相较于悬点焊,MAG焊对焊缝、速度、角度等指标都有更加严格的标准,对工人业务能力要求也更高。而且焊接作业时会产生刺鼻烟尘,飞溅和弧光还会对人体造成灼伤。当时几乎没有人愿意到这个岗位工作,可杨祉刚却主动提出,在做好悬点焊工作的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学习MAG焊。
师傅给杨祉刚找来几千片焊接试板。每天生产结束后,别人在休息,只有他还在练习焊接。为了把焊枪拿得更稳,他还经常在走路时练习如何控制气息。他深知,只有气息更均匀,焊接动作才会更稳当。由于电弧光放电时光线太强,加上长时间练习,即使有面罩等护具的保护,眼睛也容易被灼伤。杨祉刚因此患上电光性眼炎,脸上的皮肤也一层层脱掉。
困难和伤痛没有令杨祉刚退缩,他总说,一个人心里有了梦想,就要通过奋斗去实现。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几个月后杨祉刚就掌握了MAG焊的操作技巧。
杨祉刚:“虽然MAG焊难度很高,但它在市场上的应用前景广阔。不光是在汽车制造这个行业,工程机械、船舶建造、石油化工……但凡需要焊接工艺的制造行业,基本上都有MAG焊的用武之地。学好这门技术,走到哪里都有立足之地。”
更让人没想到的是,技术过了关,杨祉刚又拿着MAG焊技能的工艺参数,跟老师傅们“刨根问底”。这下老师傅也纳闷了,这些参数一直标注在工艺卡上,从来没有徒弟仔细琢磨其中的原因。
杨祉刚说,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如果想把一门技术学好学精,必须懂得其中的科学原理。
杨祉刚:“为什么不同材料、不同厚度要选择不同的技术参数、不同的焊接方法?你只有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才能用这些知识去改进自己的工作方法。既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又能让‘后来人’少走弯路。”
因为技术的突飞猛进,不断追求创新,2006年3月,杨祉刚终于转为正式员工。2007年、2008年,他还连续两届摘得公司MAG焊比武冠军。
哪怕完成99%,也只能叫“差不多”而已
2009年,由于工作需要,杨祉刚被调到技术含量更高的钣金岗位。他放下大焊钳,修炼起“绣花”般的精细活。
杨祉刚说,到目前为止,钣金技能仍然无法用机械工艺替代,它更多依赖技术工人的手感,所以优秀的钣金工通常必须具备三样素质——会摸、会看、会修。车体上的凹坑、包块、毛刺或者变形部位,即使带着厚实的帆布手套也能马上摸出来;光凭肉眼第一时间找准需要返修的缺陷点位置;错位变形的车架,可以完美校正复原成初始状态。
杨祉刚:“修得能用、修好和恢复原样之间千差万别。如果你达不到百分百的修复水平,就像从来没修过一样,哪怕完成99%,也只叫‘差不多’而已。”
杨祉刚正在对车体进行检查
为了修复“1%的不完美”,杨祉刚的钻研之路又启航了。上班刚换的新手套,到下班时已经被钢板上的油浸透了,五根手指也又黑又麻。
2011年3月,在公司的“牵线搭桥”下,杨祉刚不远千里,前往一汽大众公司,郑重地向一汽大众公司的“钣金大王”、全国劳动模范王洪军递上“拜师帖”。
杨祉刚在钣金修复技能大幅提升的同时,还发明研制了十多种钣金返修工具。这些工具用于各种不同类型缺陷返修,让工作效率提升了20%,返修合格率达到100%。
17年扎根在生产一线,让杨祉刚从焊接学徒成长为钣金大师,先后荣获“武汉市优秀农民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可无论更换多少工种,不管获得多少荣誉,杨祉刚的初衷并没有改变:不断进步,做一个“有梦想、有能力、肯实干、敢创新”的技术工人,为公司、为社会作出更多贡献。
传承不止“师带徒”,劳模工作室更能产生“辐射效应”
“一人不为众,独木不成林。”在杨祉刚看来,一枝独秀为公司带来的经济效益是有限的,只有团队的优秀才能释放出意想不到的能量。
杨祉刚把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成教材资料,供其他员工学习培训使用。2014年,杨祉刚自己摸索着组建劳模工作室,不仅在技术上做好“传帮带”,更在工匠精神上做好传承,鼓励工友们一起进行创新、创造。2017年,全新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在公司的全力支持下成立,队伍成员近一步扩大。近6年的时间里,劳模工作室累计完成现场改善和技能攻关600多项,培训人才近2300人次,实现经济效益1600多万元。不仅助推一大批青年职工成长为技术能手,更为推动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活力。
杨祉刚:“劳模工作室不仅是为公司的人才储备提供一个学习平台,也是公司各个团队提升技能的平台。无论你是什么工种,在日常工作中遇到了技术难题,都可以由工作室来集思广益,讨论制定改进措施,再到各个车间、各个岗位现场改善,技能攻关。”
杨祉刚(右)与工友一起进行业务交流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总工会副主席......如今的杨祉刚已经身兼数职,然而他却依然坚守在一线岗位上。他希望有越来越多的技术工人像他一样,用奋斗与拼搏点亮精彩人生,用创新与实践为“制造强国”贡献力量。
杨祉刚:“无论你在哪个岗位上,眼光要放长远,脚步要迈稳当,心态要放平衡。所谓工匠,就是把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到极致,无限接近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