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市县动态 >> 文章详情
十堰市人大常委会多措并举筑牢防汛抗旱“安全堤”
十堰地处秦巴山脉腹地,山高谷深、地形复杂,每年防汛抗旱形势严峻。面对极端天气多发趋势,十堰市人大常委会主动担当作为,以法治力量精准监督,筑牢防汛抗旱屏障,全力守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立规矩,筑牢法治堤坝。常委会深刻认识到,坚实的法治根基是应对灾害的根本保障。开展安全生产“一法一条例”执法检查,推动市政府及时修订完善《十堰市防汛抗旱应急预案》,配套制定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和工作规程。通过法规制度的“四梁八柱”,清晰界定了各方职责,理顺了指挥体系,明确了响应流程,为防汛抗旱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
强监督,压实责任链条。常委会坚持问题导向,将防汛抗旱工作列为年度重点监督议题。组织代表深入库区、山洪易发点、城区低洼地带等重点区域实地检查,把监督的“探照灯”照向关键处。紧盯隐患排查整治,推动政府部门建立风险隐患动态管理台账,明确整改责任主体和时限。今年汛期以来,专项监督推动全市累计排查各类风险隐患点310处,确保“病险”隐患得到有效治理。同时,审议市政府关于防汛抗旱减灾能力建设情况的报告,提出针对性审议意见,推动政府加大投入,强化监测预警、物资储备和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今年以来,更新气象灾害预警接收人信息1.18万条,修编防汛预案970份,组织演练1088场次,专题培训418场次,储备防汛抗旱物资总价值2.57亿元,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聚合力,发挥代表力量。全市各级人大代表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化身为“风雨守望者”。他们深入田间地头、农家院落,广泛宣传防灾避险知识,引导群众提升自救互救能力;及时收集反映群众关于河道清淤、堤坝加固、应急水源建设等方面的迫切呼声,形成高质量代表建议20余件。这些来自一线的“金点子”,成为政府部门精准施策的重要参考,加速了如竹溪县鄂坪乡集镇避险迁建等一批民生项目的落地见效,消除了地灾隐患,保护了一方平安。
重实效,交出安澜答卷。在人大持续监督推动下,全市防汛抗旱减灾能力显著提升。今年高效应对“7·09”郧西强降雨洪水灾害,紧急转移群众992户2708人,实现零伤亡。一条条加固的河堤、一个个新增的应急水源点、一套套灵敏的预警系统,筑成了守护十堰安澜的坚固防线,让广大群众在风雨侵袭中更添了一份踏实安稳。
风雨映照初心,行动诠释使命。十堰市人大常委会以法治为锚、监督为舵、代表为桨,在防汛抗旱的严峻考验中持续发力,筑牢了守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铜墙铁壁”,彰显了国家治理体系在基层的强大韧性——当人民安危系于一线,制度的力量总能筑起最坚固的堤防。(曾晓英 宋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