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市县动态 >> 文章详情

青龙泉引来“金凤凰”的密码——十堰市郧阳区青龙泉社区的民主实践答卷

来源:湖北人大网   时间:2025-11-17 16:31   [收藏] [打印] [关闭]

“以前住不习惯,环境不好,邻里陌生,找不到家的感觉”,十堰市郧阳区青龙泉社区居民张道恒讲述着,“现在大不一样喽!社区美了,管理规范了,日子越过越红火!”如今,走在青龙泉社区的小广场上,栋栋楼房整齐靓丽,环境优美整洁,居民安居乐业。

谈起变化,居民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一位从叶大乡搬迁来的居民感慨道,“刚搬来时,没地种菜,吃菜都得花钱。要带孙子,又没法外出打工,挣钱门路少。现在社区有了‘零工超市’,随时有活干,菜钱挣得到,还能攒点酒钱”。一名来自大柳乡的居民自豪地说:“咱们社区现在可牛了,隔壁楼栋的王家小伙,娶了一位哈萨克斯坦的姑娘,真是‘青龙’引来了金凤凰!”

十堰市郧阳区杨溪铺镇青龙泉社区,作为湖北省规模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承载着来自全区18个乡镇、243个村的4152户、14892人对新生活的期盼。面对迁出地与迁入地管理衔接不畅、就业转型难、生活习惯差异大等治理困境,郧阳区人大常委会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为“利器”,发挥人大代表主体作用,广泛动员群众参与社区建设与治理,真正让居民成为社区发展的“主角”。

建机制,广纳群言绘蓝图

建强枢纽,打造民意“最强磁场”。郧阳区人大常委会按照有场地、有设施、有制度、有经费、有档案、有活动、有实效的“七有”要求,高标准建设了社区“人大代表联络站”,驻站的19名市区镇三级人大代表排班驻站,将这里打造成汇聚民智、激活民力的“核心枢纽”。这里不仅是感知社情民意的“晴雨表”,更是孕育解决方案的“建议库”;不仅是问题直达快办的“直通车”,更是代表履职担当的“评议台”。

双线联动,构建全天候“民意回路”。社区创新建立“全天候、多渠道”民生小事收集与响应机制,构建起“线上实时互动+线下温情沟通”的双线融合格局。线上,打造“永不打烊”的议事厅,借力微信群、钉钉平台实现民情诉求的“秒级”响应。线下,深耕“面对面”的协商土壤,坚持代表固定接待、楼栋“微”议事、场院恳谈会等传统方式。截至目前,累计召开各类线上视频会议430余次,举办线下场院会等360余场,解决各类民生关切问题700余件。

闭环运作,擦亮社区“民主品牌”。以人大代表联络站为核心支点,社区孵化培育了经济合作社、居务监督委员会等多类自治组织,形成了“意见收集-整理归纳-清单管理-协商讨论-方案拟定-公示监督-修正完善-最终定案”的八步闭环议事流程。这套严谨的机制,确保了干群在开放包容的共商中增进理解、积累信任。如今,“有事找人大代表,咱们一起商量办”已成为青龙泉社区居民的口头禅。自2022年运行以来,该联络站已累计收集、处理群众各类意见建议730余条。

办实事,聚力共建暖家园

从“烦心事”到“暖心事”,代表躬身解民忧。人大代表们俯下身子,从群众房前屋后的“烦心事”入手,将清理乱堆杂、疏通堵塞管道、调解邻里纠纷等一件件具体小事,作为履职的“突破口”。他们用“现场看、当面谈、立即办”的务实作风,把“等群众上门”变为“到群众身边”。管道通了,心气顺了;环境美了,笑容多了。代表们的躬身实干,将社区的“问题清单”一步步变为群众的“满意清单”。

群众提议题代表解难题,“邻里驿家”暖到心坎里。“想活动,没地方”曾是社区居民的烦心事。镇人大代表张宏在接待选民时了解到这一情况,既当“传声筒”向政府反映,又当“召集人”请群众议事。大家商定了“政府补一点、社区出一点、能人大户捐一点”的“三个一点”筹资办法,创新了“社区搭台建主体、群众自主购设备”的建设模式。很快,一个500多平方米、功能齐全的“邻里驿家”建成了。在这里,老人能下棋看剧,孩子能玩耍学习,居民能唱歌跳舞,成了社区最聚人气的“暖心窝”。

产业铺路子家门口就业,“男耕女织”描绘新画卷。面对居民“挣钱顾家难两全”的困扰,社区里的19名人大代表联合党支部、能人大户,一次次开“诸葛亮会”,最终定下了“主要劳动力外出就业、老弱劳动力家门口就业、创业能人带动就业”的三条路子。他们聚力发展香菇和袜业两大产业,让居民“离土不离乡,就业在身旁”。如今,社区年发展香菇600万棒,带动426户2160人稳定增收;建成的智能袜子生产企业,让1500余名居民由“庄稼人”变为“上班族”。居民王清峰和陈鲜夫妇就是缩影,一个在菇棚劳作,一个在袜厂上班,年务工收入8万元以上。

强参与,居民做主谱新篇

盯紧钱袋晒账本,群众管出明白账。“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社区成立了由人大代表和居民代表共同组成的财务监督小组与施工质量监督小组。他们对公共资金的使用进行全程跟踪,对工程项目监理验收严格把关,确保每一分民生资金都花在刀刃上。同时,针对低保、慢病办理等高频服务事项,人大代表推动实行“一窗收集、全科服务”新模式,变“群众来回跑”为“部门协同办”。

勤跑腿脚知冷暖,代表服务暖民心。在青龙泉社区,驻站的人大代表带头融入网格,与居民们一道担任起楼栋长、平安义警等角色。他们与群众共同摸索建立起“六个一”服务工作法:一天一次安全巡访、一周一次重点走访、一月一次民情场院会、一季一次全民安全教育、一年至少一次就业技能培训、确保有劳动力家庭至少一人稳定就业。这套工作法如同“铁脚板”,走出了社情民意,走进了群众心里。

共管共享新模式,居民做主新家园。面对外聘物业公司服务与居民需求脱节的困境,驻站人大代表引导居民民主决策,成立社区自己的物业公司。居民卢春昌被推选为牵头人,一家秉持“不求盈利、只求便民”原则的社区物业应运而生,78名员工全部从本社区居民中招募。社区创新推行“卫生划片、绿地认领、以奖代补”的精细化管理模式,人大代表和党员带头认领,居民们纷纷响应。如今,社区事务实现了“公益性岗位专门管、热心群众轮流管、全体居民监督管”的良性循环。

促共享,成果同评节节高

积分激励,激发动力。创新评价机制,以群众满意为标尺,对社区发展成效和工作过程进行检查评价,让群众成为社区工作的“考评官”。成立由人大代表、网格员、楼栋长、居民代表组成的工作评价小组,开展“敲门行动”,根据室内外卫生、楼道整洁、邻里关系等九项加分和九项扣分指标进行评分,居民凭积分兑换生活物品,有效调动群众参与共评互评的积极性。

选树典型,评出标杆。组织开展“创业达人”“贤惠人家”“织袜能手”等评选,激励居民崇德向善、学习先进。对物业、绿化、爱心食堂等进行量化打分,评选“信得过单位”“先锋模范岗”,持续提升管理服务水平。

多元互评,完善机制。制定《社区工作人员考评办法》《楼栋长考核办法》《环境卫生评比办法》等10余项草案,经人大代表组织居民票决通过执行,将评价机制覆盖社区工作全链条。“以前好坏干部说了算,现在物业行不行、干部怎么样,我们都有发言权,”居民张金凤自豪地说。

今日的青龙泉社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增长,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人大代表和广大人民群众共同绘就了一幅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画卷!(聂利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