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理论研究 >> 文章详情

乡镇人大工作的思考

来源:湖北人大网   时间:2025-09-22 16:52   [收藏] [打印] [关闭]

乡镇人大作为我国最基层的国家权力机关,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载体。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和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要求不断提高,乡镇人大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通过对湖南、广西、江苏、江西等地乡镇人大工作实践的调研分析,可以看出现阶段乡镇人大在职能发挥、代表履职、制度建设等方面既有显著成效,也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实践成效来看,各地乡镇人大在创新工作机制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湖南省溆浦县探索建立的“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颇具代表性,该制度通过“群众提、代表定、政府办、人大评”的闭环机制,近三年来推动解决农村安全饮水、村组道路硬化等民生问题327个,财政投入累计达4.6亿元。这种将重大民生决策权交给人大代表的实践,既增强了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又提升了基层人大的权威性。广西壮族自治区则在乡镇人大代表联络站建设方面形成特色,全区建成标准化代表联络站1256个,实现乡镇全覆盖,通过“固定接待日”“流动工作站”等形式,年均收集处理群众意见建议2.3万条,办结率达89%。这种常态化、规范化的代表履职平台,有效解决了“代表开会才露面”的履职断层问题。

在监督实效提升方面,江苏省连云港市推行的“清单式监督”模式值得关注。该市乡镇人大围绕乡村振兴、环境整治等重点工作,制定包含42项具体指标的监督清单,采取“季度检查+专题询问+满意度测评”的立体化监督方式,推动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漏洞等突出问题56个。江西省上饶市创新开展的“人大代表问政会”则通过“现场提问—部门应答—跟踪督办”的流程,将河道采砂治理、农村低保发放等群众关切的问题置于阳光监督之下,问题整改率较传统监督方式提高32个百分点。这些实践表明,监督方式的程序化、标准化创新对提升基层人大监督刚性具有显著作用。

当前乡镇人大工作仍面临诸多结构性矛盾。组织体系方面,全国约28%的乡镇人大存在“一人大”现象,专职工作人员不足3人的乡镇占比高达61%,导致会议期间工作与闭会期间工作衔接不畅。某省调研显示,乡镇人大主席兼任其他职务的比例达74%,严重制约了主责主业的开展。代表履职方面,部分地区代表素质参差不齐,提出的建议中涉及道路维修、沟渠清淤等微观诉求占比超过65%,而关于产业规划、生态保护等战略性建议不足15%,反映出履职能力的结构性短板。工作机制方面,约43%的乡镇尚未建立完整的议事规则,重大事项决定权行使程序不规范,监督手段仍以听取报告为主,运用执法检查、专题询问等法定监督方式的乡镇不足三成。

数字化浪潮为乡镇人大工作转型提供了新机遇。浙江省推行的“数字人大”平台已覆盖92%的乡镇,实现代表议案建议“线上提交—云端交办—掌上督办”,办理周期平均缩短15个工作日。湖南省开发的“智慧代表履职”系统整合了政策查询、民情收集等9大功能模块,使代表履职效率提升40%。这些技术赋能不仅解决了传统履职方式的时空限制,更通过大数据分析为精准监督提供了决策支持。但同时也需警惕“数字形式主义”苗头,部分地区线上履职活跃度与线下问题解决率存在明显反差,提示我们要把握技术工具与实质民主的辩证关系。

制度建设是乡镇人大规范运行的基石。新修订的地方组织法对乡镇人大主席团闭会期间职责作出明确规定,为常态化履职提供了法律保障。实践中,四川省建立的乡镇人大“三议两评”机制(即年初议计划、年中议进度、年末议结果,项目启动前评议可行性、完成后评议实效性),将重大事项决定权行使程序具体化为可操作的21个步骤,值得借鉴。江苏省制定的《乡镇人大工作条例》细化出8章46条具体规定,特别是对民生实事项目监督设置的“五步法”(选题—调研—审议—督办—测评),使软性监督变为硬性约束。这些制度创新共同指向一个核心:将法律原则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规程。

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乡镇人大工作,需要系统化推进多项改革。在组织建设上,应当严格落实中央关于“乡镇人大设专职主席1名,有条件的地方可配备专职工作人员”的要求,2025年前实现专职主席配备率100%、工作人员不少于3人的目标。代表能力建设方面,要构建“初任培训+专题培训+履职培训”的体系,重点提升政策把握、调查研究、议案撰写三项核心能力,力争三年内使代表提出战略性建议的比例提升至30%以上。监督机制创新上,可推广“问题清单+整改台账+结果公开”的监督链条,将预算审查、民生项目等监督事项量化成60项具体指标。技术赋能层面,建议开发全国统一的乡镇人大工作数字化平台,整合履职管理、民意收集等六大功能模块,但需设置“线上履职必须配套线下成效”的考核指标,防止数字化异化。

乡镇人大工作的提质增效本质上是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层实践。当一位山区人大代表通过移动履职APP收集到村民关于地质灾害治理的紧急诉求,当天形成建议交办,两周内看到应急工程启动,这个案例生动诠释了基层民主的现实生命力。未来乡镇人大发展应当立足“三个转变”:从程序性履职向实质性行权转变,从被动参与向主动作为转变,从单点突破向系统集成转变。只有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才能使乡镇人大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法治引擎”、基层治理的“民主枢纽”,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脉在基层沃土中汲取更强大的生命力。(刘必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