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理论研究 >> 文章详情

乡镇人大代表素质提升的思考

来源:湖北人大网   时间:2025-09-23 09:22   [收藏] [打印] [关闭]

乡镇人大代表作为基层民主政治的重要参与者和实践者,其履职能力与综合素质直接关系到基层治理效能和群众切身利益的实现。当前,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和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迫切需求,如何系统性提升代表素质已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课题。本文将从现状分析、问题剖析及路径探索三个维度展开思考。

一、当前乡镇人大代表履职现状的多维审视

从基层实践来看,乡镇人大代表结构呈现“三多三少”特征:农村一线代表占比多但专业化程度不足,传统行业代表多但新兴产业认知有限,经验型代表多但政策理论水平参差不齐。以汶川县绵虒镇为例,2025年新当选的56名镇人大代表中,来自农业领域的代表占比达64%,但系统接受过履职培训的仅占38%。部分代表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仍停留在“举举手、鼓鼓掌”的层面,对财政预算审查、民生项目论证等专业性工作存在畏难情绪。政协方面,乡镇政协委员普遍存在界别特色不鲜明的问题,教育、医疗等领域的专业人士占比不足20%,导致提案质量与群众期盼存在差距。

二、制约代表素质提升的深层症结

一是选拔机制有待优化:部分地区仍存在“荣誉性安排”倾向,将代表名额作为对基层先进人物的奖励,而非综合考虑政治素养、议政能力等核心要素。某镇2024年换届选举中,有23%的代表坦言“当选前未系统了解人大职能”。

二是培训体系碎片化:现有培训存在“三重三轻”现象——重形式轻实效、重理论轻实践、重集中授课轻跟踪指导。代表反映最强烈的是“培训内容与乡镇实际脱节”,如某次省级培训中讲解的PPP模式融资案例,与中西部乡镇的财政实际相差甚远。

三是履职保障不充分:调研发现,超过60%的乡镇代表全年履职经费不足2000元,制约了调研深度。某山区代表为核实退耕还林补贴发放情况,需自付交通费走访7个行政村。4.监督激励机制缺失:35%的受访乡镇未建立代表履职档案,述职评议流于形式。相反,汶川县漩口镇建立的“代表履职积分制”,通过量化考核使代表年均提案质量提升40%,印证了制度约束的有效性。

三、素质提升的系统化路径构建

一是严把入口关,构建科学遴选机制

推行“三荐三考”选拔模式:群众推荐与组织推荐相结合,增加履职能力测试环节。借鉴绵阳市试点经验,建立代表候选人“履职潜力评估体系”,从政策理解、沟通协调、调查研究等6个维度进行前置测评。政协方面应强化界别协商,确保教育、科技等关键领域专业人士占比不低于35%。

二是创新培训模式,打造精准赋能体系

实施“三维立体培训工程”:基础课程涵盖《地方组织法》《监督法》等法律知识;专业模块设置乡村振兴、生态保护等专题;实践环节推行“老代表带新代表”的师徒制。2025年雅安市开展的“模拟议案听证会”实训,通过角色扮演使代表快速掌握审议技巧,值得推广。同时开发“云履职”平台,中国人大网数据显示,使用在线学习系统的代表议案采纳率提升27%。

三是强化履职保障,优化制度环境

建立“1+N”保障体系:“1”即确保代表年人均履职经费不低于5000元,“N”包括建立代表联络站、配备法律顾问等支撑措施。推广汶川县水磨镇“代表工作室”经验,通过驻站接待、定期走访收集民意。探索履职时间折算制度,对企业主代表参与调研的天数给予税收优惠。

四是完善考评机制,激发内生动力

构建“四位一体”评价体系:选民评议占40%、主席团评价占30%、提案质量占20%、出勤记录占10%。对连续两年考评优秀的代表,优先推荐为下届候选人;对履职不合格者启动劝退程序。张家界市武陵源区实行的“代表履职二维码公示制”,让群众扫码即可查看代表工作轨迹,增强了监督透明度。

五是拓宽实践平台,促进能力转化

开展“五个一”履职实践:每年至少参与一次专项督查、完成一篇调研报告、督办一件民生实事、联系一个行政村、帮扶一户困难家庭。浙江温岭的“参与式预算”改革证明,当代表深度介入项目论证后,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可提升15%以上。

四、长效机制建设的思考

素质提升不能仅靠阶段性措施,需要构建“选育管用”全链条机制。在选举环节引入竞争性演讲,让选民真正了解候选人能力;建立代表任职资格认证制度,实施分级分类管理;推动“代表履职”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如四川彭州试点的人大代表列席镇党委会制度,有效提升了决策科学性。

实践证明,当代表们能够熟练运用法治思维分析问题、带着专业视角建言献策、怀着为民情怀监督落实时,乡镇人大就能真正成为“百姓意见的转化器”和“治理效能的倍增器”。这既需要代表自身的责任担当,更离不开制度创新的持续赋能。未来,随着数字技术的应用,代表履职将向“智慧化”方向发展,但不变的核心始终是:让每份建议都扎根泥土,让每次发声都回荡民声。(刘必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