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理论研究 >> 文章详情
强化中枢定位 构建系统方法
——竹山县:新时代县级人大办公室工作路径探索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人大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职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县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作为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处于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第一线”,其运转效能直接关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基层的实践成效。在这一宏大背景下,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作为保障权力机关高效运转的“中枢”与“后院”,其工作理念与方法的现代化转型,至关重要。本文立足县级人大办公室主任视角,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为根本遵循,聚焦“四个机关”定位,旨在系统厘清办公室的核心角色,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论,以提升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水平,为丰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层实践提供优质服务。
一、明确定位:新时代县级人大办公室的核心角色与使命
县级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并非一个简单的事务性部门,而是嵌入国家权力机关运行肌体的关键组件。其职责功能的有效发挥,直接关系到人大常委会能否依法、高效、权威地行使职权。基于其内在属性和外部要求,新时代县级人大办公室的核心角色与使命,可以凝练为以下四个维度。
(一)政治机关的“坚强前哨”:确保正确政治方向的“把关人”
人大机关首先是政治机关。办公室作为常委会的“神经中枢”,必须将政治属性摆在首位,当好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第一哨”。其一,体现在绝对忠诚的政治执行上。办公室是人大常委会与同级党委保持密切联系的直接通道,必须严格执行请示报告制度,凡属常委会重要工作、重大事项、重要会议等,都必须事前以常委会党组名义向党委请示报告,确保人大工作始终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其二,体现在围绕中心的服务导向上。办公室在谋划工作、起草文稿、安排活动时,必须自觉将工作重心对标党委的决策部署,做到“党委工作重心在哪里,人大力量就汇聚到哪里,办公室的服务保障就跟进到哪里”。例如,当竹山县委将2024年定位为“项目建设年”时,办公室便需迅速调整工作布局,在人员调配、服务协调上优先保障人大常委会领导牵头负责的重点项目,将县委的决策部署通过周密的服务保障转化为人大的具体行动。这一定位要求办公室必须具备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判断力,确保各项工作不偏离正确的政治航向。
(二)权力机关的“运转中枢”:保障依法有序行权的“调度室”
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职权行使具有严格的法定性、程序性和集体性。办公室作为承上启下、协调左右的枢纽,是保障这套精密权力机器依法、顺畅、高效运转的“CPU”。首先,其“中枢”地位体现在程序的守护上。从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会议到主任会议,每一次行权都必须遵循法定的环节和步骤。办公室必须精通各项议事规则和工作程序,通过精准的会议筹备、严谨的文书流转、细致的会场服务,确保每一个环节都于法有据、于规周延,杜绝任何程序性瑕疵,维护国家权力机关的严肃性与权威性。其次,体现在力量的整合上。人大工作涉及“一府一委两院”及内部各专门委员会、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必须发挥“磨盘心”作用,主动加强横向沟通与纵向联络,通过建立对口联系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等方式,将分散的力量凝聚成合力,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同、内外贯通的工作格局,避免“各自为战”,确保常委会的决议决定和审议意见能够顺畅传导、有效落实。
(三)工作机关的“参谋本部”:服务科学决策与高效落实的“智慧团”
办公室工作不能止步于“事务员”,更要当好“参谋员”。其参谋辅政的水平,直接决定着常委会履职的深度与精度。这一角色,核心在于“谋”的主动性与前瞻性。一是谋在文字综合,以文辅政。办公室承担着大量综合性文稿的起草任务,必须深刻领会领导意图、吃透法律法规、摸清县域实情,撰写的报告、讲话、文件必须做到情况摸得透、问题抓得准、建议提得实,真正成为常委会决策的有力依据。二是谋在调查研究,精准献策。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办公室要善于围绕常委会监督议题,组织精干力量,“沉下去”掌握第一手资料,“带回来”进行潜心研究,通过“解剖麻雀”,形成有情况、有分析、有深度的调研报告,为常委会实施正确有效监督提供坚实支撑。三是谋在信息处理,未雨绸缪。办公室是信息的集散地,必须畅通信息渠道,利用履职平台、代表联络站等载体,敏锐捕捉社情民意和工作动态,加强分析研判,力争做到“信息知在先、问题思在先、工作谋在先”,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及时、全面的信息参考。
(四)代表机关的“服务总台”:连接代表与群众的“连心桥”
人大代表是人民代表大会的主体。服务保障代表依法履职,是办公室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体现。其一,要搭建并管好代表履职的“主阵地”。办公室要常规负责抓好代表之家、代表联络站、基层立法联系点等平台的规范化建设和常态化管理。必须确保这些平台不是“摆设”,而是代表学习交流的园地、联系服务群众的窗口、议政督政的场所,使其真正成为民主民意表达的重要载体。其二,要畅通代表履职的“快车道”。通过深化智慧人大建设,打造集代表建议提交、履职管理、信息发布、学习交流于一体的在线平台,实现代表与常委会、代表与群众之间的即时互动、高效沟通。同时,健全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的精准交办、跟踪督办、结果反馈机制,激发代表的履职热情,确保“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落到实处。其三,要当好代表履职的“后勤部”。从代表活动的组织协调,到履职所需的条件保障,再到与代表所在单位的沟通联系,办公室都应提供精细化、人性化的服务,解除代表履职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为民代言、为民行权的事业中。
二、方法论构建:“四位一体”提升办公室工作整体效能
明晰的角色定位,需要通过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来实现。面对千头万绪的办公室工作,必须构建一套系统化、规范化的工作方法论,以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谋划、从零散操作到体系运行的跃升。基于县级人大办公室的工作实践,我们提炼出以“参谋辅政、统筹协调、服务保障、运行督导”为内容的“四位一体”工作体系。
第一维度:以“深实透”为标准的参谋辅政体系
参谋辅政是办公室工作的“重头戏”,其质量直接关乎常委会决策的科学性与精准度。必须推动办公室从“事务性服务”向“政策性研究”深化,核心在于“深、实、透”三字诀。
“深”在调查研究,夯实决策根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识理之途。办公室必须建立常态化、机制化的调研制度,变“等题目”为“找题目”。在过程把控上,要坚持“调查”与“研究”并重,不仅要把情况“带回来”,更要组织深入研讨,潜心“解剖麻雀”,挖掘问题本质,提炼出有情况、有分析、有深度的真知灼见,确保调研成果能有效转化为常委会的决议决定或高质量的审议意见。
“实”在以文辅政,锤炼决策利器。文稿是参谋辅政的主要载体。必须树立“文经我手无差错,事交我办请放心”的“精品意识”。这要求文稿起草不仅要精准体现领导意图和法律法规,做到政治表述绝对正确,更要紧密结合县情实际,坚持用数据说话、用事例佐证,使提出的观点立得住、提出的建议能落地。无论是工作报告、审议意见还是调研报告,都要力求逻辑严密、文字精练、言之有物,坚决摒弃空话套话,确保每一份文稿都能切实服务于人大常委会的议事决策,真正发挥“以文辅政”的实效。
“透”在信息处理,点亮决策视野。办公室是信息的“枢纽站”。必须畅通上下、内外信息渠道,充分利用人大履职平台、代表联络站等载体,广泛收集来自代表、群众、“一府一委两院”以及上级人大的各类信息。在此基础上,不能满足于当“二传手”,而要扮演好“加工厂”的角色,对海量信息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综合分析研判,从中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提炼出有价值的观点和建议,力争为领导决策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支撑,实现“谋在先、思在先”。
第二维度:以“零差错”为目标的统筹协调体系
统筹协调是办公室的核心职能,是其“运转中枢”地位的直接体现。人大工作的法律性、程序性、集体性特征,决定了办公室的统筹协调工作必须以“零差错”为最高标准和底线要求,确保机关运转高效、行权规范。
“零差错”办文,守护规范运行的“生命线”。公文是传达政令、指导工作、记录事务的重要载体,其质量直接关乎机关的权威与形象。办公室必须建立标准化的公文处理流程,实行全周期闭环管理。从签收、登记、初审、拟办到核稿、签发、复核、印发、归档,每一个环节都必须职责明确、有章可循。要特别重抓办文的质量、格式和审签程序,对政策表述、法律依据、数据事实进行反复核对,确保政治性、规范性与准确性高度统一。通过流程优化和严格把关,力争实现“文经我手无差错”,使每一份文件都成为严谨、规范、高效的典范。
“零差错”办会,保障权力行使的“大舞台”。会议是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法定职权的基本形式。办公室必须以“项目化”思维管理会务,针对人代会、常委会、主任会等不同层级会议的特点,制定详尽周密的会议筹备方案并进行推演。会前,要精准拟定议程日程,提前审定会议方案,协调好参会人员,检查调试会场设备,做好应急预案;会中,要确保议程衔接紧凑,现场服务细致周到,记录准确完整;会后,要及时整理会议成果,形成决议、纪要或审议意见,并迅速转入督办落实流程。通过全过程精细化管理,确保会议程序依法规范、议程衔接顺畅、会风务实高效,为权力机关依法行权提供坚实保障。
“零差错”办事,构建协同高效的“联动网”。办公室日常事务千头万绪,连接内外各方。必须强化“一盘棋”意识,构建高效的协同机制。对内,要主动加强与各专门委员会、工作委员会的日常沟通,及时掌握工作进度,对接需求,消除信息壁垒,形成工作合力。对外,要精准对接“一府一委两院”及相关部门,当好“总联络员”,在监督与支持中寻求最佳平衡点,确保信息传递无误、工作协同有力。对于领导交办、上级布置、基层反映的各类事项,要锤炼“事不过夜”的作风,建立台账,明确时限,即来即办、速办速结,以速度和质量的统一,确保各项事务无缝对接、落地见效。
第三维度:以“精细化”为追求的服务保障体系
服务保障是办公室工作的本质属性和永恒主题。新时代对人大工作的要求,使得服务保障必须超越传统意义上“看好门、管好人、办好杂事”的范畴,向“精细化、专业化、人性化”跃升,为常委会依法履职和机关高效运转提供全方位、无断点的支撑。
精细化服务代表,打造履职“赋能平台”。服务代表就是服务人民,必须从被动响应向主动赋能转变。办公室需肩负起代表联络站、代表之家、立法联系点、规范性文件联系点等平台的规范化建管用职责,确保其成为代表学习培训的课堂、联系选民的前哨、议政督政的平台,而非“挂牌工程”。关键在于运用数字化手段,深化智慧人大建设,打造集代表建议提交、履职档案管理、通知信息发布、学习资料共享于一体的在线履职平台。通过实行代表履职积分管理等激励机制,有效激发代表履职内生动力,使服务保障工作成为代表高效履职的“助推器”和“加油站”。
精细化保障机关运行,营造高效“工作环境”。机关内部运转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需平稳有序、保障有力。办公室必须树立“后勤不后、保障先行”的理念,在财务资产管理、公务接待、安全保密、老干部服务、干部生活关怀等方面,做到主动谋划、周到安排、规范操作。这要求工作既要严格依规,又要充满人情味,通过建立标准化的后勤服务流程和快速响应机制,为整个机关营造一个规范、舒心、和谐的工作环境,最大限度解除干部职工的后顾之忧,让其能够全身心投入到核心业务工作中。
精细化讲好人大故事,构建立体“传播矩阵”。人大宣传是展现制度功效、凝聚社会共识的重要工作。办公室需构建“大宣传”格局,组建并培养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宣传骨干队伍。要善于策划选题,从程序性的会议和监督活动中,挖掘具有新闻价值的亮点和代表履职的感人故事。在传播方式上,需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既用好传统媒体,又善用新媒体平台,通过消息、通讯、专访、短视频等多种形式,以生动的案例、鲜活的语言、创新的表达,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和人大工作的成效,有效传递给社会各界,提升人大工作的社会影响力与公众认同度。
第四维度:以“闭环式”为原则的运行督导体系
任何卓越的谋划与部署,若无严密的督导落实,终将流于形式。办公室作为常委会的“执行枢纽”,必须构建一个始于目标、终于成效的“闭环式”运行督导体系,确保常委会的每一项决议决定、每一个工作部署都能“踏石留印、抓铁有痕”。
“项目化”清单管理,实现任务“颗粒化”。督导的前提是目标清晰、责任明确。办公室必须善于运用“项目化”管理工具,将常委会年度工作要点、各项决议决定和对接各个部门领域的分工,逐一分解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任务清单。这个过程要实现“一切工作具体化”,即明确每项任务的牵头领导、责任委室、具体负责人、完成标准与时限要求,形成“一项任务、一名领导、一个团队、一抓到底”的责任链条。通过清单化管理,将宏观的工作要求转化为清晰的施工图和时间表,为后续的跟踪问效奠定坚实基础。
“全过程”跟踪问效,打通落实“最后一公里”。清单确立后,持续地跟踪问效是核心。办公室通过定期召开委室联席会议、运用信息化手段等方式,动态掌握各项任务的时序进度,及时发现执行过程中的堵点、难点,并积极协调解决。对进展缓慢的事项要下发督办提示,对已完成的任务要进行“销号式”验收。这种融入式、不间断的跟踪,旨在将督导工作贯穿于任务执行的全过程,变“事后问责”为“事中纠偏”,确保“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项项有进展”。
“制度化”建队育人,锻造履职“硬核支撑”。一切工作的最终落地,依赖于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干部队伍。办公室必须将自身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来抓,实现用制度管人、管事、育人。要通过制度化、常态化的政治理论学习与业务培训,不断提升工作人员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要积极搭建实践锻炼平台,促进能力提升。同时,要建立科学的干部积分考评等绩效管理机制,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鲜明导向,营造讲奉献、敢担当、善作为的团队文化,从而为办公室乃至整个人大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最根本、最持续的人才保障。
三、未来展望:持续推动基层人大办公室工作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在明晰角色定位与构建方法论的基础上,面向未来,县级人大办公室必须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持续推动工作提质增效。这要求我们必须在以下几个关键领域深化探索、寻求突破。
(一)在理论武装与政治能力上达到新高度。要始终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特别是深钻细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办公室干部必须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想问题、办事情,确保办公室各项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成为最讲党性、最讲政治、最讲忠诚的模范机关。
(二)在完善工作机制与创新实践上寻求新突破。机制创新是活力的源泉。要积极探索监督议题征集、论证、实施、评价的“闭环管理”机制,推动监督工作从“做了”向“做好了、做出成效”转变。要大力优化“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等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形式,使其成为办公室组织协调、服务保障的重要平台。要健全代表建议“提、交、办、督、评”全链条工作机制,强化跟踪督办与效果评价,切实提升办理实效,激发代表履职热情。
(三)在深化代表服务与发挥代表作用上探索新路径。代表是人大工作的活力所在。办公室要超越事务性服务,在赋能代表履职上展现新作为。要进一步丰富代表闭会期间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增强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加强代表履职培训的系统性和专业性,围绕法律法规、议案建议撰写、预算审查等专题开展精准化培训,全面提升代表履职能力,使办公室真正成为代表依法履职的坚强后盾。
(四)在加强自身建设与锻造过硬队伍上展现新面貌。打铁还须自身硬。要持续对标“四个机关”定位要求,进一步优化办公室内设机构与人员配备,使之与新时代履职任务相匹配。要大力加强干部队伍的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和专业训练,通过轮岗交流、一线锻炼、课题研究等方式,培养一批“提笔能写、开口能讲、遇事能办”的复合型人才。要营造崇尚实干、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机关文化,锻造一支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政治坚定、服务人民、尊崇法治、发扬民主、勤勉尽责的人大工作队伍。
人大办公室工作,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其效能的高低,绝非简单的事务处理能力所能概括,而是系统性地体现于对自身角色定位的精准把握、实践方法论的娴熟运用以及对未来发展趋势的敏锐洞察之上。本文所论的“坚强前哨”“运转中枢”“参谋本部”与“服务总台”四大角色,共同构成了新时代办公室工作的立体坐标;“参谋辅政、统筹协调、服务保障、运行督导”四位一体的方法论体系,为其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循的路径;而对未来发展的前瞻性思考,则指明了持续深化与创新的方向。
前路漫漫,笃行可至。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竹山县人大办公室必须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为根本遵循,在守正创新中不断提升工作标杆。要通过持续优化工作体系、强化队伍建设、创新工作机制,更充分地发挥其承上启下、协调左右、服务内外、督促落实的关键作用,从而为丰富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层实践,为将根本政治制度优势源源不断地转化为强大的基层治理效能,作出不可替代的、具有中枢价值的贡献。(胡吉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