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其他报道 >> 文章详情

乡村振兴荆楚行 |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湖北这么做

来源:极目新闻   时间:2021-07-13 08:56   [收藏] [打印] [关闭]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乡村。近日,极目新闻记者随“乡村振兴荆楚行”采访团一行,来到钟祥、远安、仙桃,了解当地推进乡村振兴系列举措。

2021年“乡村振兴荆楚行”由湖北省人大常委会主办,湖北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承办,省农业农村厅、省乡村振兴局等协办。

据了解,湖北省自2018年起,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2020年5月1日,《湖北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开始实施;2021年6月1日,《乡村振兴促进法》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在2019年、2020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国家第三方实地监测评估中,湖北省稳居中部第一,位列全国第一方阵。

今年,湖北省在“三年行动”基础上,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在新发展阶段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农业产业强省,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雪荣表示,要以人居环境整治为切口,从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地方着手,从易到难,接续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

钟祥鱼池村:

昔日深度贫困村变身乡村治理示范村

“美丽鱼池村庄靓,移民精神要发扬,遵纪守法多顾家,爱党爱国聚力量……”走进钟祥市柴湖镇鱼池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村规民约”文化墙,村内道路干净整洁、房屋整齐有序,一台抽污车正在农户屋后抽取粪污。钟祥市农业农村局介绍,目前,全市弄侧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0%以上,已经基本实现农村无害化厕所“满了有人抽、抽了有人用、坏了有人修”。

村规民约正是现实的写照。这座因兴修丹江口水库1968年从河南淅川整建制搬迁到柴湖的移民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湖北省美丽乡村示范村、湖北省绿色示范村。

难以想象,几年前,这里还是钟祥市的深度贫困村,基层软弱涣散组织整顿的重点村。

2018年起,鱼池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至关重要的原因是,钟祥市在当地统筹推进扫黑除恶、基层党建,打响了农村“扫黑除恶”第一枪:由钟祥市委、政法委、市公安局等多部门组成的工作专班当年4月起进驻鱼池村,发动群众深挖严打农村黑恶势力。

钟祥市委政研室副主任何辉毅然扛起责任,被选派为村党支部书记。他回忆,在进入鱼池村后,情况比想象的更糟糕。通过摸排,他发现,长期以来,该村班子涣散、工作瘫痪、财务混乱、民风强悍、上访不断。1996年,时任支部书记被杀害。此后20多年,换届选举从来没有成功过。“近10年,换了11个支部书记。”何辉告诉极目新闻记者。

工作专班在3个月里收到群众书面举报信51封,8名群众上门实名举报,共破获涉及鱼池村的各类刑事案件21起、查处治安案件5起,原来4个人的村领导班子,3人被抓。何辉说,经过扫黑除恶,以前一天黑,家家闭户不出,现在,晚上出来散步跳舞、咵天吹牛的越来越多,群众的安全感、社会治安满意度,都明显提升。

为了严肃基层选举纪律,在换届期间,村干部白天走访动员,晚上分散蹲守,静听狗叫,用土办法杜绝了拉票贿选,在2018年9月的选举中一次成功。

坚强的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起到了“主心骨”的作用。在开展扫黑除恶的同时,鱼池村进行了三资清理。截至目前,清理出村民强占的耕地、水面327亩,宅基地36亩。何辉介绍,属于村集体的资产资源,任何村民都不能侵占,涉及村民的耕地、宅基地,村里不侵犯丝毫。在明确了资产资源的权益之后,引进了合作社种植精品蔬菜、脆枣、水杉苗木,还引进了服装车间,促进留守妇女就业,发展了集体经济,还偿还了历年的欠账300多万。

通过3年的探索,鱼池村平息了民愤、顺应了民意、赢得了民心。目前,“移民精神的视窗,乡村振兴的模样”已经成为鱼池村的代名词。

钟祥大柴湖开发区:

游子返乡8年创建全国最大盆花企业

2013年,湖北省委省政府将钟祥大柴湖开放开发、振兴发展提升为省级战略,成立省级大柴湖经济开发区。在此背景下,在上海、北京、海南等地从事花卉产业多年的柴湖移民李志慧回乡创立湖北农青园艺公司,自2014年5月落户以来,经过7年的苦心经营,公司发展已经颇具规模,产品行销各地。极目新闻记者随采访团来到花卉温室,看到一盆盆待售的红掌、白掌摆放在金属架上,长势喜人,一眼看不到头。

据介绍,该公司建成面积已经达到4100亩,高档智能温室3500亩和3000余平方米的花卉组培育苗工厂1座,年销售总额1.5亿元以上,年利润在4000万元以上。副总经理周林波介绍,公司的主力品种凤梨、白掌等在全国已经拥有40%以上市场占有率,湖北农青已经成为在行业和市场上具有影响力的公司。

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五个重要方面之一,农村产业不振兴,就不能为农民带来可持续、可长期发展的收入。钟祥大柴湖花卉产业的持续发展,既壮大了市场主体,又切切实实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就业和收入。周林波告诉极目新闻记者,当地村民除了享受土地流转费外,又能到企业务工,实现“一份土地、两份收益”。周林波说,为了使村民尽快上手,公司将花卉盆花生产流程拆解成若干道程序,刚入职的村民一开始只操作一道程序,这样,很快便能合格上岗。

据了解,公司带动年人均增收3万元以上。此外,还带动了周边村从事花木生产及花盘花盆生产、产品包装、电商物流、花卉农旅等一系列产业发展。

远安县:

打破行政界线谋划全域布局

住房成本是现代社会生活成本的主要方面之一,是老百姓的“大事”之一。

2018年开始,远安县与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所合作,以人口变迁为切入口,就远安人民的住房问题,开展调查研究。远安县住建局负责人介绍,经过调查发现,远安农村居民收入尤其是先进收入主要源于务工收入,而不是农业生产;在住房需求上,自2005年至2020年,县城所在乡镇以外的户籍人口购买商品房套数占比达到三分之二,距离最远的村中都有20%以上的村民到县城买房;农村空心化和老龄化现象较为突出,县域人口总体缓慢减少、县城人口逐年增加。

据此,远安将县全域划分为转移核心区、县城延伸区、城乡融合区、过渡安置区、“逆城镇化”康养预留区五大区域,打破行政界线,分类施策引导发展。远安县政府介绍,这套规划综合地形地貌、生态环保、矿山开采、生活条件等因素,为不同需求群众预留可进可退的缓冲区,适度引导向县城周边集中。远安县住建局负责人介绍,特别预留的“逆城镇化”康养预留区,可以植入新业态,保护并活化利用传统资源。

远安人民在历史上习惯在高山、丘陵、平贩、峡谷等多样地貌中生活。据介绍,村庄选址时,远安平面上坚持“依山就势、逐水而居、错台组团、街巷里坊”布局原则,竖向上延续“坡顶林、坡下居、坡下田、坡谷溪”的形态,在深入调查传统村落布局特点的基础上,确保现代生活条件如教育、医疗、饮水、强弱电等保障,限制建设规模,禁止削山填谷,砍树填塘。

值得注意,这套发展思路与2020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湖北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村庄布局规划和村庄规划的编制,应当体现地方特色,符合乡村振兴规划要求,统筹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空间、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人居环境整治、历史文化传承与保护、防灾减灾措施”要求不谋而合。

研究发现,现阶段,远安地区的农房只具有居住属性,而缺少金融属性。为了提高农房性价比,保护居民利益,远安县进行了一系列举措。对边远山区的老旧房屋,采取“能加固的不新建,能保留的不拆除”的办法,加强维修保养;从建筑体量上,推出《远安县特色农房建设户型推广图集》22种户型供农户选择,引导农房向体量适中、结构优化、形态优美、品质宜居的趋势发展,远安“双顶两坡四出檐,脊翘梁挑本土色”的建筑风格得以延续。据介绍,通过集体采购,九子溪、双泉两个“七个统一”试点小区农民个人建房土建总和成本价控制在每平方米1200元左右。

远安县龙凤村:

古色古香旧村落成为乡村振兴动力

一系列的做法既减轻了住房负担,提高了生活质量,还为远安人民带来了财富。

极目新闻记者跟随采访团来到远安县花林寺镇龙凤村,这个人口不足1000人的村落内,有着150余栋古民居、900余亩古梯田,以及古井、古树、古碑等自然资源和历史遗存。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龙凤村本着“点子自己出、设计专家拿、材料就近取、事情自己干”的原则,对年久失修的明清古民居在原有的基础上修缮加固,特别使用本地石材、黄土、旧材料和乡土植物作为建设中的主要用材,用“减法”保留住了自然的风貌、田园的气息。龙凤村也先后荣获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省文明村、省绿色幸福村等荣誉称号。

图 | 龙凤村老人

不仅仅要留住乡愁,还要凭借绿水青山引来金山银山。龙凤村成立旅游专业合作社,将闲置的明清时期古民居按照每年10元/平米的价格租赁过来,公开竞标引进市场主体,发展乡村民宿,带动村民致富。极目新闻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一套四个房间的民居,市场价格高达2943元一夜,通过网络和客人口口相传的方式销售,旺季还能夜夜爆满。民宿从业者老板苏剑楠介绍,承包民宿发展乡村旅游,种植果园,前后投入资金超过了3000万元。村民们则可以获得三份收益,从民居租金中获得收益,受雇于民宿获得工资,还能从果园中获得一部分分红。据介绍,龙风村已有民宿5家、农家乐27家、水果基地2000余亩、中药材500余亩,村民年稳定获得租金和薪金近5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近40万元。

图 | 龙凤村民宿

仙桃市先锋村:

鳝鱼养殖第一村实现业兴人和

《湖北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指出,“以市场为导向……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突出优势特色,发展壮大乡村产业”。其中,找到“优势特色”,是乡村振兴的着重点之一。与上述钟祥大柴湖花卉产业不同,位于江汉平原上的仙桃张沟镇先锋村被誉为“全国网箱养鳝第一村”,走出了一条特色的致富之路。

图 | 先锋村黄鳝苗

先锋村党支部书记朱传宝介绍,这里自1998年开始网箱养鳝以来,目前黄鳝养殖面积已经达到全村耕地面积的93%以上,达到4500亩,实现了全民养鳝。2020年,先锋村打破“新冠”疫情影响,线下成交金额达到5亿元,线上还成立了张沟黄鳝小镇电商平台,帮助养殖户拓宽了限售渠道。今年,鳝鱼价格较高,村民收入有望进一步增加。

朱传宝说,特别是2019年突破了黄鳝苗工厂化繁育的瓶颈,自此摆脱了“从全国收鳝苗,向全国卖鳝鱼”的局面,在全国率先实现了鳝鱼种苗繁育规模化。这一技术突破,为鳝鱼养殖产业的可持续提供了技术保障。

农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单单是钱包鼓了这一条指标。勤俭持家、和睦相处、孝敬父母……培育文明乡风,同样是基层党组织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朱传宝介绍,先锋村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促进文明振兴:2018年重新修订了村规民约,通过选举成立了有德高望重党员和群众代表组成的红白理事会,促进移风易俗,形成节约办事的新风气;成立了由30多为乡贤组成的乡贤参事会,收到了乡贤们为家乡建设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设立了老年互助照料基金会,建成了老年人活动中心、幸福食堂,每年为200多位老人提供免费体检。“目的是逐步实现业兴人和,村强民富。”朱传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