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议案建议 >> 文章详情
宜昌市夷陵区:以人大力量推动“两山”转化“落地生根发新芽”
在2月2日闭幕的宜昌市夷陵区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代表联名提出的《关于抢抓入选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重大机遇 加快环百里荒乡村振兴试验区建设 助推宜昌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的议案》(下称《议案》)被确定为大会议案,标志着夷陵区基层群众对乡村全面振兴的思考与期盼正式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实在举措。
品牌赋能 带来前所未有新机遇
宜昌市环百里荒乡村振兴试验区是地跨3个县级行政单元的独立区域,地处宜昌市的东北端,覆盖当阳市、远安县、夷陵区3个县(市、区)的6个镇(街道)43个村。2019年,市、区启动环百里荒乡村振兴试验区建设,推动试验区建成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区、全省城乡融合发展样板区、全市小康社会引领区,为实现“五个振兴”探索新模式、新路径。2022年,试验区入选第六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意味着试验区将更好发挥绿色惠民、绿色共享示范引领作用。
多年深耕 打造乡村振兴“试验田”
近年来,试验区以百里荒旅游景区为龙头,以农业、康养为两翼,着力打造“旅游+农业+康养”一体的产业格局和“一核带四线”的空间格局。百里荒旅游集团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中心户+个体”的模式带动周边产业及农户发展,带动农户养殖宜昌白山羊2万只、夷陵牛0.5万头,开办200余家民宿、农家乐和一大批专业合作社,实现了本地就业和稳定致富。目前,百里荒景区已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单位、省级旅游度假区、省级研学旅行基地,年接待游客突破200万人次,形成了旅游、农牧、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的良好格局,改变了当地群众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片区生态环境日益优化,旅游产业驱动乡村振兴有了较好基础。
代表聚力 共谱绿色发展新篇章
在区六届人大三次会议代表团分组讨论期间,人大代表立足岗位,围绕如何将“两山”理论转化为推动环百里荒乡村振兴试验区全面振兴的务实举措建言献策。
区人大代表覃金坤说:“环百里荒乡村振兴试验区获批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写入省市区政府工作报告,《新闻联播》《朝闻天下》等央媒多次报道,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宜昌市环百里荒农旅融合示范带建设进入快车道,得到省市高度关注和支持。建议在百里荒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工作中,一手抓特色民宿、农家乐产业发展,夯实旅游要素配套,一手抓对上争取,促使更多好政策和大项目在百里荒落户落地”。
龙泉镇罗家畈村党支部书记陈志春建议:“蓄水抗旱是环百里荒乡村振兴试验区的一项重点难点工作,要有针对性、计划性地安排项目,不断完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来自分乡镇普溪河村的基层干部李媛媛认为,践行“两山”理论,关键在人,要不断强化党建引领,助推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从抓好组织这个“神经末梢”、党员这个“肌体细胞”、乡贤这个“中坚力量”方面着手,着力党建引领凝聚力、吸引力、影响力“三力提升”,在生态保护、美丽乡村建设中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激发村民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
众力并、则万钧举,人心齐、则泰山移。人大代表们纷纷表示,入选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后,上级支持力度空前,多重利好政策叠加;旅游业态加速转型,产业优势愈加彰显;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不断提高,带动村民逐渐增收致富。新的一年,要抢抓难得机遇,顺势而为、借力而进,积极向上争取政策资金促进产业发展,争创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和国家级乡村振兴示范区;要发挥代表作用,运用“五共”理念和方法推进民生实事项目,不断丰富和拓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助推宜昌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和三峡地区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
议案的提出只是新的起点,夷陵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将不断深化和完善“代表提出、部门办理、人大监督”的工作闭环,做到每年抓一个重点,集中力量攻坚落实,在夷陵奋力冲刺“双千亿”,争创全国“百强区”,打造宜昌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中发挥人大优势、展现人大作为。(通讯员:罗超 胡筱艺)
责任编辑:刘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