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议案建议 >> 文章详情

让医保活水畅流基层——十堰市人大代表关于提高基层医疗机构DIP支付率的建议办理纪实

来源:湖北人大网   时间:2025-08-13 14:40   [收藏] [打印] [关闭]

“以前卫生院账上常‘喊渴’,工资发不出、设备更新难,乡亲们稍微严重点的病都得往城里跑。”竹溪县中峰镇卫生院一位老医生望着空荡荡的输液室感慨。2023年,全市一级医疗机构DIP支付率从2021年的92%骤降至70%,回款率下滑13%,基层医疗机构的账本上,赤字如寒霜般蔓延。

“这些冰冷数字背后,是乡亲们在家门口看病难的困局。”市人大代表陈吉华忧心如焚。他与赵斌、成萍、郑艳丽等代表联名提交《关于提高基层医疗机构DIP支付率的建议》,直言基层医疗之“渴”——“赋能金”迟迟难到位,分级诊疗的根基正被侵蚀。

这份沉甸甸的建议迅速摆上十堰市人大常委会的案头。办理的齿轮,在关切中高速转动。

7月2日,酷暑炎炎。十堰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查宏带领调研组深入竹溪县中峰镇卫生院和西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诊室内外,调研组与医务人员、就诊群众促膝恳谈。一位带孙子看病的张大爷道出心声:“以前感冒发烧都得往县医院挤,折腾人又花钱。要是镇里能看好,谁愿意跑那么远?”查宏仔细倾听后说:“DIP改革不是冰冷的数字游戏,目的是优化医疗资源配置,避免过度医疗,减轻群众就医负担,让基金安全、医院发展、群众实惠真正实现‘三方共赢’!”

医保部门的行动紧随调研脚步。建议中“总额预付、结余留用、超支分担”的呼吁,正转化为清晰的改革路径。医保部门锚定“精准支付”目标,精心构建“五项机制”:

协商谈判机制——在确定病种目录及分值、支付系数时,充分征求医疗机构意见和建议,让基层声音直达决策核心;

核心要素动态调整机制——根据临床实际动态调整病种目录库及支付系数、支付规则;

绩效管理与监测机制——每季度发布一份全市DIP运行通报,亮出改革“成绩单”;

评价与争议处理机制——建立意见和建议收集台账,定期研判并形成一致意见,及时反馈医疗机构或在方案调整时采纳运用,确保民有所呼必有所应;

协同推进机制——每年开展全市性的DIP技术培训不少于3次。每月对医疗机构上报的医保结算清单及病种入组情况进行审核反馈。

机制变革如春风化雨。曾经困扰基层的支付难题开始消融——全市239家住院医疗机构实现DIP支付全覆盖,病种覆盖率高达98%,2024年DIP基金预算支出占住院医保基金比例已达96%。尤为可喜的是,全市一级医疗机构DIP支付率从低谷的70%稳步回升至88%,基层医疗机构的回款压力显著纾解。

数字回暖背后,是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如今全市医疗机构住院次均费用下降852.39元,住院床日由9.02天下降至7.81天,参保患者自负费用人均下降82.74元,基层就诊人次占比上升2.08个百分点。“小毛病不出镇,省心又省钱!”张大爷的笑容成了最生动的注脚。

“从代表建议到民生落地,每一步都凝聚着责任与期待。”回顾督办全程,市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曾晓英感慨良深,“支付率上升18个百分点,表面是数字变化,实则是基层医疗生态的复苏。它托起的是乡村健康防线的根基,更是千家万户在家门口看好病的朴素心愿。”

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如静水深流,浸润着基层医疗的土壤。当“赋能金”精准滴灌,当支付杠杆向基层有力倾斜,不仅医院账本由寒转暖,分级诊疗的路径亦在脚下清晰延伸。这份代表建议的圆满答卷证明:聚焦基层痛点,打通政策堵点,小建议亦能撬动大民生——让改革暖流真正抵达“最后一公里”,正是“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最坚实的时代回响。(宋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