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工作动态 >> 文章详情
十堰:聚焦非遗保护传承 助力传统文化焕新
在武当山的晨钟暮鼓间,十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从尘封的典籍中、从老艺人的指尖上,走向舞台、融入旅游、香飘世界,绽放出前所未有的光彩。近年来,十堰市人大常委会打出“非遗保护监督组合拳”,让这些古老的技艺与文化,一步步立起来、活起来、火起来。
立法守护,武当山古建筑群有了“护身符”
武当山古建筑群,是世界文化遗产,更是十堰人的精神地标。为守护这片历史的“筋骨”,2017年9月,市人大常委会颁布实施《十堰市武当山古建筑群保护条例》,为武当山古建筑群戴上“护身符”——一砖一瓦皆受法律守护。
执法检查、政策出台、资金扶持……一系列举措迅速落地。市级非遗保护中心挂牌运行,每年财政投入30万元补助传承人;各县市区投入635.91万元,还争取到国家和省级补助200余万元。
如今,全市拥有11个国家级、47个省级、108个市级非遗项目,各级项目总数突破500项,涵盖传统技艺、民俗、音乐、舞蹈等多个门类,代表性传承人超千人——非遗的“家底”越来越厚实。
声入人心,让非遗“活”在当下、触手可及
非遗不仅要保护,更要让人看见、记住、爱上。市人大常委会携手主流媒体开设“十堰非遗”“身边的非遗”专栏,用一个个鲜活故事讲好“非遗之美”。
每逢“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春节”,房县火龙、茅箭剪纸轮番登场,甚至亮相央视新闻直播间;竹溪蒸盆、山二黄等也频频登上湖北新闻。非遗还走进校园——全市43所中小学引入35个非遗项目,让孩子们在课堂与操场上触摸传统文化的温度。
文旅融合,让非遗“爆火出圈”
文化“活”起来的同时,更要“火”起来。人大代表们为“文旅融合”把脉开方,建议被列为市政府重点办理事项。很快,“非遗+旅游”“非遗+互联网”在十堰遍地开花。
武当山景区、房县西关印象、竹溪武陵不夜城、丹江口市水都花月夜……一个个热门打卡地,将非遗元素巧妙植入,形成文化和旅游交织的“十堰味道”。
产业成果同样亮眼——2024年,十堰市非遗产值突破200亿元,年产值过500万的非遗企业达35家。
跨越山海,十堰非遗香飘世界
这股文化的力量正跨越山海,走向更广阔的舞台。从工坊到剧场,十堰非遗不断收获高光时刻——2025年,“武当丰”神仙叶凉粉非遗工坊入选文化和旅游部第二批非遗工坊典型案例(全省唯一);郧西三弦《丹水橘香》获中国曲艺牡丹奖提名奖。
与此同时,武当武术传承人多次远赴美国、欧洲开展交流,央视《非遗里的中国》《2025非遗晚会》等栏目持续聚焦报道,让武当山下的文化之花走出国门、香飘世界。
武当山下的文化潮涌,正以非遗为浪,奔涌向更广阔的世界。(李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