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执法检查 >> 文章详情
应城市:精准发力 务求实效 不断提升执法检查监督质效
开展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检查是各级人大常委会履行监督职责的重要途径和独特方式。近年来,应城市人大常委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紧贴人民群众法治期盼,在把握关键、改进方法、突出实效上下功夫,着力增强监督刚性与实效,推动法律法规在本行政区域内得到有效遵守和执行,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一、坚持精准选题,在服务大局中找准监督切入点
选好题目是执法检查取得实效的前提。每年年初,常委会都会认真收集执法检查议题、制定工作计划,经主任会议研究审议并报常委会审定后,将其列入常委会全年工作要点。在选题环节,坚决摒弃“贪多求全”的观念,始终坚持“少而精、抓重点、求实效”的原则,每年集中力量围绕2-3部法律法规,深入开展执法检查工作。
一是紧扣中心工作。自觉将执法检查工作置于全市发展大局中谋划和推进,重点关注优化营商环境、科技创新、改善民生、生态环保等领域的法律法规实施情况。例如,在生态环保领域,连续四年持续深化涉水法律法规监督,开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湖北省汉江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关于长江汉江湖北段实施禁捕的决定》等执法检查,推动全市水环境保护工作从“被动整改”向“主动治理”转变,流域水质达标率、湿地保有量等关键指标持续优化,生态保护成效显著。
二是呼应群众关切。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将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急难愁盼”问题作为确定检查项目的重要来源。通过代表议案建议、信访渠道、舆情分析等,筛选出食品安全、养老服务、物业管理等民生领域的法律实施问题作为检查重点,切实推动解决了一批群众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例如,2025年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湖北省就业促进条例》执法检查,督促人社部门提升就业服务效能,畅通居民“就业路”,助力打造“家门口就业幸福圈”。
2025年应城市人大组织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湖北省就业促进条例》执法检查
三是聚焦薄弱环节。针对以往工作中发现的、审计反映的,或是案件中暴露出的执法共性问题和制度漏洞,选择相关法律进行检查,旨在通过法律巡视,推动从根本上补齐短板、堵塞漏洞。例如,2024年,深入酒店、商场、学校、居民小区等人员密集场所和火灾高风险区域开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湖北省消防条例》执法检查,督促政府压实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及时整改消防安全隐患。
二、改进方式方法,在深查细究中掌握真实情况
全面、真实了解法律法规实施情况,是执法检查取得实效的重要基础。在执法检查过程中,常委会坚持实事求是,改进检查方式,沉下身子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调研,对照相关法律法规逐条检查贯彻落实情况,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避免“走过场”。
一是上下联动与左右协同相结合。一方面,积极配合上级人大常委会开展的执法检查,并指导乡镇(街道)人大同步开展相关调研,形成监督合力。近几年,根据省、孝感市人大常委会安排,相继联动开展《宗教事务条例》《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等执法检查,取得较好的效果。另一方面,在检查组人员构成上,不仅安排相关专业领域的常委会委员和人大代表,还邀请专家学者、法律顾问、行业代表参与,借助“外脑”提升检查的专业性和精准度。例如,2025年组织开展《湖北省种子条例》执法检查时,邀请有农业推广中心、农业企业科研负责人等具有专业背景的人员加入执法检查组。同时,还推动人大监督与党内监督、纪律监督、监察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等相结合,凝聚监督合力。
2025年应城市人大组织开展《湖北省种子条例》执法检查
二是明察与暗访相结合。在听取政府汇报、召开座谈会、查阅台账等常规方式基础上,更加注重随机抽查、突击检查、个别访谈、问卷调查等暗访手段的应用。不预先安排路线、不提前打招呼,直接深入一线、直奔现场,适当回避执法人员,并鼓励群众打消顾虑,敢讲真话,为检查组提供更多的参考素材。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执法检查时,检查组深入应城市春天名苑、长河云著等建筑工地开展暗访,发现项目现场存在违规吸烟、区域防护措施不到位等情况,及时要求施工方压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强化内部管理,进一步推动了《建筑法》贯彻实施。
三是执法活动与舆论监督相结合。按照监督法的公开原则,积极邀请新闻宣传部门参与,广泛宣传执法检查的目的、意义、内容等,提高执法检查的工作质量和效果。今年,开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湖北省食品安全条例》执法检查,通过与新闻媒体的合作,广泛宣传食品安全法及相关法律法规,提高人民群众的监督、参与意识,营造了全社会关注支持食品安全工作的良好氛围。
三、强化问题导向,在跟踪问效中推动整改落实
整改落实是执法检查工作的“最后一环”,也是检验执法检查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常委会坚持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推动解决问题作为执法检查的生命线,全力做实人大监督“后半篇文章”。
一是报告问题点得准。撰写执法检查报告时,坚持用事实和数据说话,客观反映成绩,重点突出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做到指出的问题有具体事例支撑、提出的建议有针对性且可操作。审议时,组织委员和代表进行充分审议,提出尖锐批评和建设性意见,形成高质量的审议意见。
二是交办督办动真格。常委会会议结束后,及时将审议意见连同执法检查报告一并送交“一府一委两院”研究处理,明确提出整改时限和要求。建立整改台账清单,实行销号管理。相关专(工)委对口跟踪督办,通过听取汇报、调研座谈、现场察看等方式,持续监督整改进展,确保条条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三是结果运用求实效。积极探索建立监督成果转化运用机制,将执法检查结果与讨论决定重大事项、人事任免、预算审查监督等工作结合起来。对整改不力、敷衍塞责的,依法采取专题询问、质询等更刚性的监督方式,直至问题得到切实解决。同时,将执法检查中发现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修改法律法规的建议及时向上级人大常委会反映。(高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