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执法检查 >> 文章详情
铁肩担使命 田埂问实效——十堰市郧阳区人大常委会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执法检查工作综述
“这台收割机补贴到账快不快?跨区作业时手续好办吗?”在金秋时节的稻田边,十堰市郧阳区人大代表吴文永握着农户的手,仔细询问着农机使用中的烦心事。这场发生在田埂上的对话,正是区人大常委会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以下简称《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执法检查的生动缩影。近年来,随着农业现代化加速推进,农机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铁帮手”,但农机购置补贴发放慢、维修服务跟不上等问题也逐渐凸显。今年,为找准山区农机化发展堵点难点,助力山区智能农机应用突破,为全区农业现代化、乡村振兴保驾护航,十堰市郧阳区人大常委会聚焦“农机强农”目标,启动《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专项执法检查,用法治力量为现代农业发展“保驾护航”。
一、破“纸上谈兵”困局:让“铁牛”真正跑起来
近年来,十堰市郧阳区持续加大农机推广力度,全区农机总动力突破 46.54 万千瓦,大型拖拉机、收割机保有量达 200 余台,农机化作业率较五年前提升了35%,从春耕播种到秋收晾晒,“铁牛”的身影遍布田间地头。但在走访调研中,郧阳区人大常委会发现,农机发展的“数量红利”并未完全转化为 “效益红利”:有的合作社买了大型烘干设备,却因补贴迟迟不到位无法满负荷运转;有的农户新买的拖拉机,因安全培训跟不上不敢上路作业;有的老旧农机想报废更新,却因回收网点远、周期长只能闲置…… 这些问题背后,正是《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在落实环节存在“堵点”,法律赋予农民的权益没有真正落地,农机成了“看得见、用不好”的摆设。“全区农机总动力突破46.54万千瓦,大型拖拉机、收割机保有量达200余台,却无法发挥最大作用,这背后藏着不少法律落实的堵点。”区人大常委会农业农村委主任在执法检查启动会上直言。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农业生产对农机的需求逐步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通过实地走访发现,全区农机化发展“最后一公里”仍然存在梗阻现象。
“法律条文写得再好,落不了地就是‘纸上谈兵’。” 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肖安长在启动会上的强调,直指执法检查的核心目标。此次专项执法检查,并非简单“看文件、查台账”,而是要以“问题为导向”,把监督的 “探头” 对准农民最关心的痛点。聚焦补贴兑付,查是否存在审批流程繁琐、部门推诿扯皮的问题,确保政策红利及时直达农户;聚焦安全监理,查是否存在培训不到位、监管有漏洞的情况,让农机作业“既高效又安全”;聚焦农机报废,查是否存在回收网点少、周期长的现象,推动老旧农机“退得出、换得快”。通过靶向监督,切实解决“有机难用、有机难养、有机难管”的现实难题,让法律条文从“纸上”走进“田间”,让每一台“铁牛”都能真正跑起来、转起来,成为农户增收、农业增效的 “好帮手”。
二、走“全链条监督”之路:从机关大院沉到田间地头
为摸清实情,执法检查组创新“一听二看三问四查”工作法:听农业农村局、财政局等部门汇报《农机化促进法》落实总体成效,看农机合作社、研发企业、经销企业作业等农机经营组织生产、服务现场,问种粮大户、农机手、企业负责人具体诉求,查补贴台账、执法案卷、农机监管台账。一周时间里,检查组深入全区4个乡镇、10余家农机经营企业和组织,走访农机手130余人,召开座谈会4场,收集各类问题线索8条。
沉下去听真话,让问题“浮出水面”
“2023年我们合作社新购入1台大型粮食烘干设备、7台拖拉机、1台联合收割机、18台旋耕机及播种机等价值128万余元的农机设备,共享受农机购置补贴28万余元,但补贴资金90天才到账,兑付时间较长,影响了农忙期间的资金周转和农业生产投入。”安阳禾稼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强提起农机补贴落实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时面露难色。在梅铺镇润宏、城关镇山里山外、安阳镇禾稼农机专业合作社等3家农机专业合作社,执法检查组详细了解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兑付周期需要多长时间,当即调阅补贴发放台账,与区农机中心工作人员沟通协调,发现农机补贴资金兑付周期长的主要症结在于农机、财政、银行各部门间数据共享不完善、审批环节繁琐、流转速度慢等因素,并迅速将这一问题列入“问题清单”,成为重点督办事项。
动真格查实情,让监督“长出牙齿”
“农机安全生产不能‘顾头不顾尾’,不能重宣传培训而轻执法监督,农业执法部门要动真格抓监管,才能保证农机安全工作出实效!”在城关镇未来万家、梅铺镇农机服务站等农机经销门店检查时,代表们了解到区农业综合执法大队负责组织农机手、经销商、种粮大户开展技术培训及安全知识普及,但对农机安全生产监管力度不够。区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对全区大型农机的牌照及农机手信息未能形成全面统筹监管,对农机安全生产知识宣讲培训辐射有限,存在监管不到位的问题。针对农机安全监管不到位的问题,检查组要求区农业综合执法大队立行立改:一方面重点完善全区农机具的牌照管理台账和农机手基本信息管理台账,织密农机安全监管基础信息网;另一方面发挥执法监督职能,增强对各乡镇农机具、农机手的抽查核验,及时更新大型农机具及农机手的基本信息,便于监管大型农机、机手,确保农机安全生产工作出实绩、见实效。
出实招解难题,让服务“提速增效”
“自从去年开始办理报废补贴,我们村上的微耕机基本都换了一批,就是农机具回收有点慢,每次办理报废补贴都要等上半个月。”五峰乡东昌农机专业服务合作社技术员安书克谈到农机报废补贴机具回收慢的问题。后经检查组多方询问,了解到全区至今仅有1家符合资质的农机回收报废企业,各乡镇报废农机由该企业统一回收拆解,五峰、胡家营等偏远乡镇机具报废数量少,运输成本高,上门回收周期长,报废更新进度慢。执法检查组立即与区农机中心沟通协调,最终形成两点解决意见:一是由乡镇农机中心作为服务网点,统计整合本乡镇报废农机基本信息,帮助农户联系报废拆解企业,合理安排回收时间,缩短回收报废周期;二是积极向上争取增加符合资质的报废网点,增强企业回收报废服务能力,加快回收进度。
三、沐“法治阳光”:让希望的田野迸发新活力
从问题清单到成效清单,郧阳区人大常委会以“钉钉子”精神督办整改,推动《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红利精准释放,田间地头呈现“三提三增”新气象。
政策红利加速释放,农机“底气”更足
通过推动部门数据共享、简化审批流程,全区农机购置补贴发放时间从平均80天压缩至40天以内,今年以来,全区已累计发放补贴364万余元,惠及农户3800余户。“现在买农机,申请提交没多久钱就到账了,一点不耽误作业!”刚领到补贴的农户喜上眉梢。
安全防线更加牢固,作业“安心”更稳
在执法检查组的督导下,区农业综合执法大队迅速对全区大型农机及农机手信息开展摸排登记,逐步完善农机管理台账和农机手信息监管台账。同时,组织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机具检修、安全知识培训等活动6次,排查隐患10余处,培训农机手80余人次,完善登记信息30余条。“现在不仅定期参加安全培训,还有人上门年检,作业时心里踏实多了。”安阳镇的农机手刘长富如是说。
服务网点日趋完善,田野“活力”更强
在执法检查组的持续监督推动下,全区现有农机服务网点达19个,实现乡镇全覆盖,农机报废回收时间缩短至一周以内。“以前农机报废回收要等半个月、一个月,现在一个电话,回收机构三四天就上门了。”五峰乡农户李建峰刚用报废老农机的补贴,新购了一台微耕机,脸上满是喜悦。据了解,郧阳区五峰乡今年已报废更新16台手扶拖拉机、62台微耕机,享受补贴2.7万元,秋收效率提高了20%。
田埂间的询问,连着民生温度;办公桌上的督办,彰显监督力度。十堰郧阳区人大常委会以执法检查为抓手,让法治成为农机化发展的“压舱石”。下一步,郧阳区人大常委会将持续跟踪问效,推动农机化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让法治阳光照亮乡村振兴之路。(吴文波 何玉娇)
